题公安宰黄叔万鲁斋 其一
渊中见潜鱼,床下闻鬭蚁。
从知聪和明,反累目与耳。
孔门三千人,十资九其慧。
竟失道之归,端为慧所使。
回以愚故专,首得一宗旨。
其次参好修,与回亦无异。
受裁鲁有余,学道心不贰。
顿悟圣授机,万理付一唯。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深渊里能看到潜在的鱼,在床铺下能听到争斗的蚂蚁。这说明,智慧反而可能带来麻烦,影响我们的视听。孔子的三千门徒中,大部分人都有天赋。但到头来,他们却因为聪明而失去了真正的道理。只有颜回,他因为愚钝所以专一,得到了真理。他的修行也很好,和颜回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他在接受教育上很有余力,学习道理时心无二用。瞬间就领悟了圣人传授的道理,所有的道理都交付于唯一的原则。
去完善
释义
1. 公安:湖北公安县,这里指黄叔万担任地方官的地方。
2. 宰:县令,指黄叔万。
3. 渊中见潜鱼:比喻学问的深度。
4. 床下闻鬭蚁:比喻生活中的小事。
5. 孔门三千人:孔子有弟子三千人。
6. 十资九其慧:有智慧的人很多,但真正得到智慧的不多。
7. 竟失道之归:人们追求智慧的执着反而使他们失去真正的道理。
8. 端为慧所使:完全被智慧驱使。
9. 回以愚故专:颜回因为愚钝而专注于学习。
10. 首得一宗旨:最初找到学习的目标。
11. 其次参好修:其他弟子也参与到学习和修身中来。
12. 受裁鲁有余:颜回虽然才智不足,但他学习努力,所以能理解孔子之道。
13. 学道心不贰:在求学道路上,心态坚定不移。
14. 顿悟圣授机:瞬间领悟到圣人传授的奥妙。
15. 万理付一唯:所有的道理都可以归结为一个根本的道理。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题公安宰黄叔万鲁斋”,表达了诗人对智慧的思考和对求知的热情。诗句通过渊中的潜鱼、床下的斗蚁形象地展现了智慧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过于聪明反而可能遮蔽双眼,听觉也变得敏锐过度。诗中提到孔子门生众多,其中聪慧者更是数不胜数,但他们的智慧和才能却常常偏离了真正的道,被世俗的智慧驱使。相反,那些看似愚钝的人却能一心向道,专注于求得真理,从而得到启示。这种求道精神在黄叔万身上得到了体现,他专心致志地学习,坚定不移地追求道,使得他在接受教育时表现出极高的造诣。在诗人的眼中,黄叔万那种纯洁无瑕的学习心态,如同顿悟一般瞬间领悟到了圣贤的教诲,将万事万物归结于一个“唯”字,表明他已真正领会了宇宙间的真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公安宰黄叔万鲁斋 其一》是宋代诗人曾丰所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宋末年,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在这段时间里,中国正处于南北宋交替时期,社会动荡不安。
诗人曾丰生活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他曾任县令、州通判等职,对民生疾苦有着深刻的了解。他在诗中表达了对于人民生活的关注和对国家治理的期望。曾丰的人格魅力和文学才华使得他的作品在当时广受欢迎。
黄叔万是公安县的知县,他在任期间重视教育,提倡儒学,因此在当地建设了一座鲁斋,以此表达对儒家文化的尊崇。曾丰为此写诗赞美黄叔万的德政和教育理念,同时也借此表达自己对国家治理的思考和对儒家文化的认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