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心非庵
是是金鳞犹滞水,非非狮子又翻身。
蜀山佳处是非外,佛法凭谁作主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确实龙鳞仍被困在水中,但并非狮子的又能再次崛起。
四川山岳中的美好所在,就是在这些是与非之外,谁能成为佛法的主宰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金鳞:金色的鲤鱼,这里用来比喻人才或杰出的人。
2. 滞水:停滞在水中,这里形容人才未被重用。
3. 非非:佛教用语,指超越是非的观念。
4. 狮子:比喻佛祖,这里代指佛法。
5. 翻身:佛教中有“转身”一词,意为生死轮回,这里是形象用法,表示佛法得到传播。
6. 蜀山:泛指四川的山,这里借指禅宗祖庭。
7. 是是非非:禅宗常用语,意指超越世俗的善恶之分,达到无我的境界。
8. 佛法:佛教的教法,即释迦牟尼所传授的教义。
9. 凭谁:依靠谁。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的首句“是是金鳞犹滞水”,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事业的困惑和不满。金鳞,象征着才高志大的人,而“犹滞水”则暗示着无法施展才华、抱负无法实现的情况。第二句“非非狮子又翻身”,以狮子的形象比喻理想和抱负的受挫,狮子翻身意味着希望再次燃烧,表现出诗人的坚定意志。
第三句“蜀山佳处是非外”,指出理想中的栖身之地并非人间的是是非非所能干扰。其中“蜀山”指四川境内的青城山,象征远离尘世纷扰的理想境界。最后一句“佛法凭谁作主人”,表达了对佛法的理解与传承的思考。佛法,是诗人寻求解脱的精神寄托,但“凭谁作主人”的疑问则透露出诗人对后世的忧虑和对佛法发扬的关注。
全诗寄寓了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及面对挫折时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同时,诗人以世事如过眼云烟的态度来超脱现实困扰,并表现出对佛法传承的热忱与责任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心非庵》是一首描绘离别情思的古诗,创作于南宋末年。诗的作者是释心月,一位在当时颇有影响力的禅宗僧人。这首诗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友情的珍视。
在南宋时期,国家局势动荡不安,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然而,释心月在民间弘法的过程中,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惜。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离别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在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和困境。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释心月可能已经经历了许多人生的起伏和磨难。这些经历使他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使得他在诗歌中对友情的描绘更加感人至深。同时,他也表达了对自己信仰的追求,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切。
总的来说,《送心非庵》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一个充满战乱和苦难的时代,但诗人却能从中找到生活的美好和友情的珍贵。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才华和情怀,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