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善禅人登径山侍痴绝

标题包含
善禅人登径山侍痴绝
三年共住不相识,眉目横分鼻修直。 狭路逢渠何所之,欲上凌霄峰顶立。 凌霄一峰插天高,余峰起伏皆儿曹。 我曾眺目察秋毫,三千刹海空劳劳。 峰顶老人八十二,湛湛双眸映秋水。 戏笑怒骂謦欬声,总是吾家第一义。 老人问汝来何从,进前叉手宜当胸。 更看武步生清风,何愁老人无笑容。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心月,法号宗泐(1314-1390年),字大圭,号全室,又号释心月。他是明朝初年的著名僧人、诗人和书法家,浙江台州人。 释心月自幼出家为僧,曾师从于元末明初的高僧笑隐大訢禅师,学习佛法和诗文。他天...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经过三年的共同生活却未曾相识,彼此间眉清目秀,鼻梁挺直。在狭窄的路上偶然相逢,不知去往何处,想要登上高峰之巅。凌云山峰插入天际,其他小峰犹如孩童般起伏。我曾经抬头观望,满眼都是广阔的海市蜃楼。山顶上的老人年已八十二,双眼明亮如秋水。无论是嬉笑怒骂还是言语声,都是我家的首要之事。老人询问你从哪里来,走上前去拱手应对。再看那武术步伐如同清风拂过,还担心老人没有笑容吗?
去完善
释义
1. 径山:径山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禅宗五山之一。 2. 眉目横分鼻修直:眉目是指眉眼,横分表示分开,鼻修直形容鼻子挺直。整句话形容禅人的相貌特征。 3. 狭路逢渠何所之:狭路是指窄小的道路,逢渠是相遇的意思,何所之指去往何处。这句话表达在狭窄的路上遇到了对方,却不知道对方的去向。 4. 凌霄一峰插天高:凌霄形容山峰高耸入云,插天形容极高。这句话描绘了径山的主峰高度之高。 5. 三千刹海:刹海是一个佛教术语,指的是佛国净土或众多寺院。这里用来形容佛寺的数量繁多。 6. 峰顶老人:指住在山顶的僧人,这里是善禅人的师傅。 7. 湛湛双眸:湛湛形容眼睛明亮有神。 8. 戏笑怒骂謦欬声:戏笑怒骂指各种表情,謦欬声指说话的声音。 9. 第一义:佛教术语,指最本质的道理。 10. 进前叉手宜当胸:进前是指走上前去,叉手是一种礼仪动作,宜当胸表示合乎规矩。 11. 武步生清风:形容走路姿态潇洒,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禅者精神风貌的诗。诗中的“善禅人”指的是一位富有智慧和德行的禅者。诗人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他在径山的所见所闻,表达了对善禅人的敬仰之情。 首联“三年共住不相识,眉目横分鼻修直。”表达了禅者在修行过程中的专注和内心的平静。虽然共处三年,但并未刻意关注彼此的容貌,只是用心体会自然的美好。 颔联“狭路逢渠何所之,欲上凌霄峰顶立。”描述了诗人在山间偶遇善禅人的情景,表现了善禅人对修行的执着追求和对高峰的向往。 颈联“凌霄一峰插天高,余峰起伏皆儿曹。”通过对山峰的描绘,赞颂了善禅人高洁的品质和超凡的境界。同时,也暗示了禅者在修行道路上需要克服重重困难。 尾联“老人问汝来何从,进前叉手宜当胸。更看武步生清风,何愁老人无笑容。”表明了禅者与善禅人之间真诚的交流和尊重,表达了诗人对善禅人的敬意和对修行的期许。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描绘南宋时期诗人释心月与禅僧善禅人共同登临径山时,表现他们禅定心境的诗作。该诗创作于南宋高宗年间(公元1127-1162年),是禅宗诗歌的经典之作。 在创作这首诗的时段内,释心月正值其人生的中晚年阶段。作为一代禅宗高僧,他在青年时期便游学四方,参访各地禅院,广泛结交名士和文人墨客。这段时期内,他的人生经历丰富,对禅宗思想和禅定修行有着深刻的体悟。期间,他与禅僧善禅人的结识也成为一段佳话,两人成为至交,共同探讨禅宗奥义。 这个时代的相关背景知识方面,南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为特殊的历史时期。北宋灭亡后,宋室南渡,建立南宋政权,定都临安(今杭州)。尽管南宋社会相对安定,但北方的金朝始终对其构成威胁。在此背景下,南宋文人士大夫们普遍怀有忧国忧民之心,关注国家兴亡、民族命运,而禅宗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寄托,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繁荣发展。禅宗大师们通过诗歌表达他们对人生、宗教以及时代变迁的思考与感悟。这首《善禅人登径山侍痴绝》正是释心月在这一历史时期对自己人生的反思和对禅宗修行的深入探讨。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