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心颂
堪笑我心,如顽如鄙。
兀兀腾腾,任物安委。
不解修行,亦不造罪。
不曾利人,亦不私己。
不持戒律,不徇忌讳。
不知礼乐,不行仁义。
人间所能,百无一会。
饥来吃饭,渴来饮水。
困则打睡,觉则行履。
热则单衣,寒则盖被。
无思无量,何忧何喜。
不悔不谋,无念无意。
凡生荣辱,逆旅而已。
林木栖鸟,亦可为比。
来且不禁,去亦不止。
不避不来,无赞无毁。
不厌丑恶,不羡善美。
不趣静室,不远闹市。
不说人非,不夸己是。
不厚尊崇,不薄贱稚。
亲爱冤仇,大小内外。
哀乐得丧,钦侮险易。
心无两睹,坦然一揆。
不为福先,不为祸始。
感而后应,迫而后起。
不畏锋刀,焉怕虎兕。
随物称呼,岂拘名字。
眼不就色,声不来耳。
凡所有相,皆属妄伪。
男女形声,悉非定体。
体相无心,不染不碍。
自在逍遥,物莫能累。
妙觉光圆,映彻表里。
包裹六极,无有遐迩。
光兮非光,如月在水。
取舍既难,复何比拟。
了兹妙用,迥然超彼。
或问所宗,此而已矣。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值得嘲笑的是我那顽固而粗鄙的心。
闲散懒散,任凭万物顺其自然。
不了解修炼,也不犯罪过。
没有帮助过别人,也没有偏袒自己。
不遵守戒律,不拘泥于忌讳。
不懂得礼仪音乐,不推行仁爱与正义。
凡是人间能做的,我都不会。
饿了就吃饭,渴了就喝水。
困了就睡觉,醒来就走路。
热了穿单衣,冷了盖被子。
没有什么可想的,也没有什么可忧虑的。
不后悔不计划,心中无念无欲。
人生的荣誉和耻辱,不过如同旅途中的驿站。
就像栖息在树林里的鸟儿,也可以作为比喻。
来了不必禁止,去了也不必挽留。
既不躲避也不强求,没有赞誉也没有诋毁。
不厌恶丑陋,不羡慕美好。
不去寂静的禅房,也不远离繁华的市井。
不评论别人的错误,不炫耀自己的成就。
不偏爱权贵,也不歧视卑微。
无论是亲人还是仇敌,无论身份高低、内外有别。
不论是欢乐还是悲伤,得到还是失去,都是命中注定。
心中无所分别,一切都自然而然。
既不为幸福做准备,也不为灾难开先河。
有所感触才有所回应,受到逼迫才会奋起。
不怕刀剑锋利,也不怕猛虎凶悍。
随着事物自然称呼,不拘泥于形式。
眼睛不看颜色,耳朵不听声音。
一切有形的现象,都属于虚妄和虚伪。
男女的形象和声音,都不是固定的实体。
身体和形象都没有心,不会受污染也不会阻碍。
自由自在,不受万物拖累。
灵性的光明圆满,贯穿内外。
包容天地四方,不分远近。
光明并非真的光明,就像水中的月亮。
选择与放弃都很困难,又有什么可以比较呢?
了解了这种奇妙的用途,就能远远地超越它们。
有人问我信仰什么,这就是答案。
去完善
释义
无心颂:
1. 堪笑我心,如顽如鄙:像小孩一样纯真,不被世俗困扰。
2. 兀兀腾腾,任物安委:随心所欲,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
3. 不解修行,亦不造罪:不刻意追求修行,也不故意犯罪。
4. 不曾利人,亦不私己:没有特别为别人的利益着想,也没有偏袒自己的利益。
5. 不持戒律,不徇忌讳:不拘泥于佛教的戒律,也不考虑一般的社会禁忌。
6. 不知礼乐,不行仁义:不了解社会礼仪音乐,也不倡导仁义道德。
7. 人间所能,百无一会:基本上不会人间的种种技能。
8. 饥来吃饭,渴来饮水:饿了就吃饭,渴了就喝水,顺其自然。
9. 困则打睡,觉则行履:困倦时睡觉,醒来后就走路。
10. 热则单衣,寒则盖被:天气热时就穿单衣,冷时就盖被子。
11. 无思无量,何忧何喜:心中没有思考的问题,所以没有什么忧虑和喜悦。
12. 不悔不谋,无念无意:既不后悔过去,也不计划未来,心中无所思念。
13. 凡生荣辱,逆旅而已:人生就像旅途中的住宿,各种荣辱都是暂时的。
14. 林木栖鸟,亦可为比:可以把自己比作栖息在树林里的鸟儿,自由无束。
15. 来且不禁,去亦不止:不管人来还是人去,都不加干涉。
16. 不避不来,无赞无毁:不管别人是否赞美或者诋毁,都无所谓。
17. 不厌丑恶,不羡善美:既不厌恶丑陋的事物,也不羡慕美好的事物。
18. 不趣静室,不远闹市:不去寻找安静的地方,也不远离繁华的城市。
19. 不说人非,不夸己是:既不批评别人,也不夸大自己的成就。
20. 不厚尊崇,不薄贱稚:对待尊贵的人与地位低微的人并无二致。
21. 亲爱冤仇,大小内外:无论是亲人朋友还是冤家仇敌,无论身份高低、关系亲疏。
22. 哀乐得丧,钦侮险易:不管是高兴还是悲伤,得到还是失去,受人尊敬还是遭人鄙视,面临危险还是平安无事。
23. 心无两睹,坦然一揆:心里对一切都没有分别,坦然而平等地对待它们。
24. 不为福先,不为祸始:不会因为可能带来幸福的事情而提前行动,也不会因为可能带来灾祸的事情而提前防备。
25. 感而后应,迫而后起:只有感到需要时才会做出反应,受到逼迫时才会采取行动。
26. 不畏锋刀,焉怕虎兕:面对危险和困难,毫不畏惧。
27. 随物称呼,岂拘名字:随着事物和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不拘泥于固定的名称和形式。
28. 眼不就色,声不来耳:不看不必要看的东西,不听不必要听的声音。
29. 凡所有相,皆属妄伪:所有的现象都是虚妄和虚伪的。
30. 男女形声,悉非定体: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无论是形状还是声音,都不是固定不变的。
31. 体相无心,不染不碍:只要心中没有执着,任何形态和表象都不能影响你。
32. 自在逍遥,物莫能累:保持自由自在的心情,没有任何事物能够让你感到困扰。
33. 妙觉光圆,映彻表里:以觉悟的智慧观照世界,洞察事物的本质和真相。
34. 包裹六极,无有遐迩:心中包容整个宇宙,没有远近之分。
35. 光兮非光,如月在水:智慧之光不是普通的光,它就像月亮倒映在水中那样,并非实质存在。
36. 取舍既难,复何比拟:既然难以决定应该选择什么放弃什么,那就没有必要再去做比较和权衡。
37. 了兹妙用,迥然超彼:了解了这种奇妙的应用方法,就能远远地超过其他人。
38. 或问所宗,此而已矣:如果有人问我信仰什么,这就是我的答案。
去完善
赏析
《无心颂》是张伯端的代表作之一,以“无心”为主题,阐述了一个自然无为、自在逍遥的人生哲学。作者认为,人生不应被世俗规范和善恶观念束缚,而应遵循自然的规律,保持内心的平静与自由。本诗以“无心”为灵魂,结合现实生活的种种现象,展现了一个超越善恶、得失、尊卑的观念世界,流露出诗人淡薄名利、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整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令人深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无心颂》是宋朝著名道士、文学家张伯端所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作于公元984年,当时张伯端正处于人生的转折点。在此之前,他一直在官场沉浮,历经宦海风波,对于世事无常有了深刻的体会。这一年,他决定放弃世俗的功名,出家为道,专心修炼。
在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北宋初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迅速。道教作为一种传统宗教,得到了朝廷的扶持和重视。张伯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致力于道教的传播和发展,倡导“心无所住”的修炼理念,强调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无心颂》正是张伯端在这一时期的内心写照,通过描绘“无心无相,无识无知”的境界,表达了他对世俗纷争的厌倦和对内心平静的追求。这首古诗不仅反映了作者本人的人生态度,也展示了北宋初期道教发展的风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