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水友辞 青桩

标题包含
水友辞 青桩
青桩,青桩,桩桩孤影横秋江。 上矶下矶江入腹,斜倚乱碛声淙淙。 有如痴,还不痴,波动鱼行皎皎知。 呜呼此友兮喜同规,渚蒲水荇秋风稀。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王质(1035年-1112年),字景文,号雪山,北宋著名文人。他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 王质年轻时曾参加科举考试,但并未取得功名。后来,他被任命为地方官员,历任知县、通判等职。...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青青芦苇,芦苇枝头排列在秋天的江面。 无论是上游还是下游都映入你的视线,轻轻依靠在破碎的河床上,流水潺潺。 有时快乐,有时平静,只有鱼儿游动才能揭示这奥秘。 哎,我的朋友和我喜欢共同的规矩,而水边的菖蒲和水草在秋风中显得如此稀少。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青桩:诗中的形象,指水中的倒影。 2. 上矶下矶:在岸边的矶石上行走。 3. 矶:水边突出的岩石或石滩。 4. 江入腹:江水涌入深处。 5. 斜倚:倾斜地靠在物体上。 6. 乱碛:杂乱的石滩。 7. 声淙淙:形容水流的声音。 8. 有如痴,还不痴:描述水中鱼游动的情况。 9. 皎皎知:清楚地知道。 10. 喜同规:喜欢共同遵循规则。 11. 渚蒲:水边生长的蒲草。 12. 水荇:水生植物。
去完善
赏析
《水友辞 青桩》是南宋诗人王质的一首描绘秋天景色的诗篇。首先诗人以“青桩”为主题,构建出一幅萧瑟的景象,并通过诗中的形象“桩桩孤影横秋江”来表现秋天的寂寥与孤独。接着,诗人通过描述青桩在不同场景中的姿态,展现出其坚韧的品质,并通过声境的结合,突显出秋天的氛围。同时,通过描写鱼在水中游动的情景,展现出生机勃勃的生命力。最后,通过对水友的赞美和对环境的描绘,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感情以及他们共同的理想与追求。全诗借景抒情,将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怀相结合,充分展示了诗人的才情与审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水友辞·青桩》是南宋诗人王质的一首词。这首词创作于宋宁宗庆元年间(1195-1200年),正值辛弃疾、陆游等爱国诗人在世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政治腐败,民族矛盾尖锐。王质身为文人,对现实深感忧虑,因此在这首词中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作为南宋末年的士人,王质一直关注着国家大事。他亲眼目睹了金人的侵略和朝廷的腐败,对此深感痛心。在《水友辞·青桩》一词中,他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战争的惨烈景象,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朝廷无能的批判。同时,他也通过描述个人生活的艰辛,表达了对自己身世的感慨和对故乡的眷恋。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