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篇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矫健的白马身披金光,一路朝西北奔驰而去。它属于哪个家族呢?原来是一个来自幽州和并州的游侠少年。
他年少时就离开了家乡,在沙漠边缘声名大噪。过去他一直善于使用精良的弓箭,而此刻手中那参差不齐的楛矢正闪耀着光芒。
他的箭法堪称一绝:左边一箭射破了左的,右边则击碎了月支;双手同时能抓住飞速而来的箭,又能随时击碎脚下的马蹄。他的敏捷胜过猴子,勇猛如同豹子。
边境的战事告急,敌人骑兵四处流窜。紧急的军情自北方传来,他立刻跨上战马,冲向高堤。他要长驱直入击败匈奴,再转过头去对抗鲜卑。
生死悬于一线,他岂能留恋自身安危?父母尚且无法顾及,更不用说妻子了!如今他已经名列勇士名册,就不能有一丝顾虑。为国捐躯,面对死亡就像回家一样坦然。

去完善
释义
注释如下:
1. 白马饰金羁:金羁,金属马络头。
2. 连翩西北驰:连翩,连续不断;西北,指边塞地区。
3. 幽并游侠儿:幽并,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山西、陕西一带;游侠儿,指那些具有武艺和义勇的人。
4. 宿昔秉良弓:宿昔,早先或过去;秉,执持;良弓,好弓箭。
5. 楛矢何参差:楛矢,用楛木制成的箭;参差,长短不齐。
6. 控弦破左的:控弦,拉弓;破,射中;左的,左边的目标。
7. 右发摧月支:右发,右手射箭;摧,摧毁;月支,指月亮,这里比喻右侧的目标。
8. 仰手接飞猱:仰手,向上伸手;飞猱,飞鸟;接,抓住。
9. 俯身散马蹄:俯身,向下弯腰;马蹄,马的蹄子,这里比喻地上的目标。
10. 狡捷过猴猿:狡捷,灵活敏捷;猴猿,猴子。
11. 勇剽若豹螭:勇剽,勇猛矫健;豹螭,传说中的猛兽。
12. 边城多警急:警急,紧急情况。
13. 虏骑数迁移:虏骑,敌军骑兵;数,多次;迁移,移动。
14. 羽檄从北来:羽檄,古代军事文书,上插鸟羽以示紧急;北,北方边境。
15. 厉马登高堤:厉马,驱使马匹;高堤,高地上的堤坝。
16. 长驱蹈匈奴:长驱,迅速前进;蹈,践踏;匈奴,古代北方民族之一。
17. 左顾凌鲜卑:左顾,向左看;凌,欺凌;鲜卑,古代北方民族之一。
18. 弃身锋刃端:弃身,献身;锋刃端,刀刃处。
19. 性命安可怀:性命,生命;安可怀,怎么可以放在心上。
20. 父母且不顾:且不顾,顾不上;父母,父母双亲。
21. 何言子与妻:何言,何必说;子与妻,子女和妻子。
22. 名编壮士籍:名编,名字被列入;壮士籍,勇士名册。
23. 中顾私:中顾私,照顾个人私利。
24. 视死忽如归:视死,把死当作;忽如归,好像回家一样轻松。

去完善
赏析
《白马篇》是三国时期著名文人曹植的一首五言诗,描述了一名英勇善战的少年勇士形象。诗人通过对战马的描绘和勇士的赞美,展现了那个时代游侠少年的精神风貌和他们舍己为国的高尚品质。这首诗以其铿锵有力的诗句和丰富的想象赢得了广泛赞誉。
开篇两句“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描绘了白马少年疾驰在战场上的英姿,暗示了他将奔赴疆场的使命。接下来的四句通过询问对方的出身,为读者展示了一个来自幽并地区(当时游侠文化盛行的地区)的少年英雄形象。
在接下来的八句中,诗人通过细致的描绘展示了这位少年勇士出色的武艺。他擅长射箭,可以左右开弓,而且射术高超,无论目标是移动还是静止都能准确命中。他还善于攀爬跳跃,敏捷程度超过猴子,勇敢剽悍如同豹子和螭龙。
当边城告急时,这位少年勇士立刻整装出发,骑着战马登上了高堤。他勇敢地冲锋陷阵,打败了匈奴的军队,威慑了鲜卑的敌人。尽管面临着生死抉择,但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为国家舍弃自己的利益,甚至顾不上父母的担忧和妻子儿女的牵挂。
最后两句“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表明了他的决心:既然已经编入了勇士的名册,那么他就不能有任何自私的想法,必须随时准备为祖国献出生命。整首诗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结尾,突出了这位少年勇士的无畏精神和坚定信念,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白马篇》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曹植创作的乐府诗,创作于公元220年左右的东汉末年。这一时期,正值中国历史上的乱世,群雄逐鹿,战乱频繁。
曹植,字子建,是曹操的第三个儿子,自幼才华横溢,深受父亲宠爱。然而,由于他的才情过于出众,招致了兄弟们的嫉妒和排挤。特别是在曹丕继位后,曹植的地位一度岌岌可危,甚至多次遭到贬谪。在这样的环境下,曹植写下了许多抒发个人情感和表达政治理想的诗篇,《白马篇》便是其中之一。
《白马篇》通过描绘一位英勇善战的少年英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忠诚、勇敢、智谋等品质的热烈赞美。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在动荡岁月中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与关注。这首诗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被誉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之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