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歌
乌飞金,兔走玉,三界一粒粟。
山河大地几年尘,阴阳颠倒入玄谷。
人生石火电光中,数枚客鹊枝头宿。
桑田沧海春复秋,乾坤不放坎离休。
九天高处风月冷,神仙肚里无闲愁。
世间学仙者,胸襟变清雅。
丹经未读望飞升,指影谈空相诳吓。
有时驰骋三寸舌,或在街头佯做哑。
正中恐有邪,真里须辨假。
若是清虚冷澹人,身外无物赤洒洒。
都来聚气与凝神,要炼金丹赚几人。
引贼入家开宝藏,不知身外更藏身。
身外有身身里觅,冲虚和气一壶春。
生擒六贼手,活嚼三尸口。
三尸六贼本来无,尽从心里忙中有。
玉帝非惟惜诏书,且要神气相保守。
此神此气结真精,唤作纯阳周九九。
此时方曰圣胎圆,万丈崖头翻筋斗。
铅汞若粪土,龙虎如鸡狗。
白金黑锡几千般,水银朱砂相鼓诱。
白雪黄芽自无形,华池神水无泉溜。
不解回头一著子,冲风冒雨四方走。
四方走,要寻师,寻得邪师指授时,迷迷相指可怜伊。
大道不离方寸地,工夫细密有行持。
非存思,非举意,非是身中运精气。
一关要锁百关牢,转身一路真容易。
无心之心无有形,无中养就婴儿灵。
学仙学到婴儿处,月在寒潭静处明。
枯木生花却外香,海翁时与白鸥盟。
片饷工夫容易做,大丹只是片时成。
执著奇言并怪语,万千譬喻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天空飞翔的是乌金色的神鸟,月宫奔突的是玉色的兔子,一切如同三界之中的一粒粟米,渺小而又璀璨。
山与水,大地与尘埃,是几世的积淀,是阴阳的颠倒与轮回。人生如烟火,只在刹那间闪耀,又有多少只鹊儿在树枝上找巢安眠。桑田沧海,春来秋往,这是天地间的韵律,永恒而不息。
九天之上,风光无限,但冷寂异常,神仙们的世界里没有无谓的忧虑。
学习仙道的人们,其胸怀变得淡雅脱俗。他们还未读完丹经,就开始幻想升天,却被虚幻的景象所迷惑。有时候他们会夸夸其谈,或者在大街上故作沉默。正是这种内心的混乱,使得他们难以分辨真假。
真正的仙人,应该是清心寡欲、孤高清傲的人,他们不会过分执着于外物,而是超然洒脱。
聚集气息和凝聚精神,是修炼的金丹的基本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有几个人可以保持清醒? 引导别人进入困境,打开藏宝库,却不知道自己也被蒙蔽了双眼。探索外在的世界,寻找内在的自我,让身心充满和谐与活力。降服心中的恶念,释放善良的力量,这三尸六贼其实本不存在,都是从心灵深处的烦恼中产生。
玉皇大帝不仅珍惜天庭的尊严,还要维护神仙们的精气。这精气结合的真精,被称为纯阳周九九。在这个时候,才能说圣胎已经成熟,即使在万丈悬崖边也可以自由翻身。
铅汞就像泥土,龙虎如同鸡鸭,各种化学物质相互作用,形成天然的黄金。白雪和黄芽孕育于无形之中,神水的源头源源不断。不明白其中奥妙的仙人,盲目追求外在的指引,四处奔波劳碌。
他们寻找师傅,找到被误导的老师,更加迷惑不清。真正的大道并不遥远,只需要细心体会和实践。既不是过度的思考,也不是刻意的举止,更不是体内的运功运气。只要把守住最重要的关口,其他的关卡就会自然畅通。无心的状态下产生的心是无形的,在虚无中培养出生命的活力。学习仙道,要达到婴儿的状态,如同月亮在水潭中静静照耀。枯萎的树木再次开花,花香四溢,老渔翁时常和白鸥结盟。片刻的工夫就可以成功,大的成果只需一瞬间。但如果执著于奇怪的言辞和怪诞的理论,再多的比喻和类比都是枉然。
去完善
释义
《大道歌》:本为唐代诗人白玉蟾所创作的一首长诗,以道家思想为基础,表达了作者对修炼、悟道及人生的见解。
1. "乌飞金,兔走玉":此句运用中国古代的"乌兔之说",即日月交替的过程,比喻时间的流逝。其中"乌"代表太阳(金),"兔"代表月亮(玉)。
2. "三界一粒粟":描述了天地间的微小。"三界"指的是天、地、人三界的总称,"一粒粟"则用来形容这个世界的渺小。
3. "山河大地几年尘":描绘了地球沧桑变迁的面貌。
4. "阴阳颠倒入玄谷":描述阴阳相互转化,走向深奥的道理。"玄谷"寓意道家追求的无极之境。
5. "人生石火电光中":比喻人生短暂如石火电光。
6. "数枚客鹊枝头宿":表示一些人如同枝头的客鹊一样匆匆过客,漂泊不定。
7. "桑田沧海春复秋":用"桑田沧海"的典故表达世事变幻,岁月更迭。
8. "九天高处风月冷":九天之上的高处在月色的寒冷之中,隐含神仙世界的孤独和高远。
9. "神仙肚里无闲愁":在神仙的世界里没有无谓的忧愁。
10. "世间学仙者,胸襟变清雅":那些修仙的人,他们的内心世界变得更加清新脱俗。
11. "丹经未读望飞升,指影谈空相诳吓":指一些未曾深入研究丹经的人却渴望能瞬间飞升成仙,这种行为只是一种虚幻的空谈。
12. "有时驰骋三寸舌":描述了一些修仙者偶尔张扬口舌之快。
13. "或者在街头佯做哑":表达了一些修仙者在街头假装哑巴,希望得到世人的尊重。
14. "正中恐有邪,真里须辨假":揭示了在正中也可能会出现邪恶,真实里也需要分辨虚假。
15. "若是清虚冷澹人,身外无物赤洒洒":表明一个清心寡欲、生活简朴的人,他们的心中没有太多的欲望。
16. "都来聚气与凝神,要炼金丹赚几人":强调了修炼过程中需要聚集气息和集中精神的重要性。
17. "引贼入家开宝藏":用引贼入室打开宝藏的比喻揭示出贪婪与无知会招致祸患。
18. "不知身外更藏身":意味着人们往往忽略了自己内在的精神层面的提升,而过分关注外在的物质追求。
19. "身外有身身里觅":描述了寻找自己内在的本真境界的过程。
20. "冲虚和气一壶春":表达了修养内心,达到宁静平和的境界。
21. "生擒六贼手,活嚼三尸口":揭示要战胜自己的贪嗔痴等杂念。"六贼"指的是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官之欲;"三尸"则是指人体内危害健康的三种邪气。
22. "三尸六贼本来无":强调这些不良因素其实原本并不存在,而是源于人心中的种种妄想。
23. "尽从心里忙中有":阐明了这些都是由于内心的躁动不安所产生的。
24. "玉帝非惟惜诏书":指玉帝不仅仅珍视他的诏书。
25. "且要神气相保守":强调保持精神的完整与气脉的通畅对于修炼的重要性。
26. "此神此气结真精":阐述这种精神气息能够凝聚成为真正的精华。
27. "唤作纯阳周九九":这里的"纯阳"指的是修炼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完全超越世俗的情感困扰,达到心灵的清净无碍。
28. "此时方曰圣胎圆":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达到修炼的至高境界。
29. "万丈崖头翻筋斗":象征着修炼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30. "铅汞若粪土,龙虎如鸡狗":表达炼丹原料的本质和价值,实际上是不值得追求的。
31. "白金黑锡几千般,水银朱砂相鼓诱":描述炼丹原料种类繁多,但它们实际上并无本质区别。
32. "白雪黄芽自无形":"白雪"和"黄芽"都是炼丹过程中的术语,这里表示炼丹材料在炼制过程中发生质变,变得无形。
33. "华池神水无泉溜":描述炼丹的过程并非依靠外部条件,而是源自内心的修行。
34. "不解回头一著子":揭示很多人不明白修炼的真谛,始终在错误的道路上摸索。
35. "冲风冒雨四方走":描述这些人为了寻找修炼的捷径,四处奔波。
36. "四方走,要寻师":表达这些人试图找到一位得道高人作为导师的愿望。
37. "寻得邪师指授时":揭示这些人可能会遇到一些误人子弟的导师。
38. "迷迷相指可怜伊":这些导师可能自己都没有理解修炼的真谛,却将错误的观念传授给其他人,导致他们误入歧途。
39. "大道不离方寸地":意味着修炼的根本之道就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40. "工夫细密有行持":描述修炼过程需要细致、持续的努力和实践。
41. "非存思,非举意":指出修炼过程中需要摒弃过度的思维和欲望。
42. "非是身中运精气":强调修炼不是通过调整呼吸和身体运动来进行的。
43. "一关要锁百关牢":描述修炼过程中需要坚定信念,集中精力在最重要的问题上。
44. "转身一路真容易":描述一旦领悟到修炼的真谛,整个过程就会变得相对容易。
45. "无心之心无有形":表达修炼到一定程度时,心灵会变得无牵无挂,超脱于尘世纷扰。
46. "无中养就婴儿灵":描述在修炼过程中,心灵会逐渐回归到纯真无邪的状态。
47. "学仙学到婴儿处":象征修炼的最高境界,心灵纯净如初生婴儿。
48. "月在寒潭静处明":用月亮在寒冷的潭水中显得格外明亮的景象来形容修炼至境的心灵状态。
49. "枯木生花却外香":描述修炼者的内心世界逐渐丰富起来,他们的行为举止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周围的人感受到正能量。
50. "海翁时与白鸥盟":用海翁和白鸥的友谊来象征修炼者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情景。
51. "片饷工夫容易做":表示修炼并不需要很长时间,只要方法得当,每个人都能在短时间内取得成果。
52. "大丹只是片时成":表达炼丹的过程并不复杂,关键在于能否领悟其中的真谛。
53. "执著奇言并怪语":警示人们不要过于执着于那些看似高深的理论。
54. "万千譬喻":表示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来说明修炼的真谛。
去完善
赏析
《大道歌》是白玉蟾的一首长篇诗歌,以道家修炼的各个环节为主题,将人生哲理和修炼之道紧密结合起来,使得诗篇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和艺术性。以下是诗作的赏析:
这首诗首先通过比喻阐述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道理,以“乌飞金”、“兔走玉”及“三界一粒粟”的形象描绘出人生的短暂和渺小。紧接着,作者又以“数枚客鹊枝头宿”来隐喻人类的生存状态,体现出人生的悲凉和无奈。诗人通过这一系列表达,引导读者反思人生真谛。
其次,作者将修道的过程形象化,通过对“桑田沧海春复秋”、“九天高处风月冷”等意象的运用,展示出修道的艰难以及身处红尘俗世的历练。同时,他还揭示了修道的最高境界——达到内心的清静与恬淡,实现“身外无物赤洒洒”的超脱境地。
此外,诗人还指出修道者应具有的品质和心态,强调修道的实质在于修养心性、回归本源。对于那些误入歧途或没有领悟修道真谛的人,诗人用讽刺的语言进行了批评。例如,作者在描述那些好大喜功、行为浮夸的修道者时,使用了“有时在街头佯做哑”、“不解回头一著子”等语句,表现了作者的惋惜和无奈。
最后,作者从整体角度概括了修道的精髓和方法,提出修炼金丹的关键在于把握时机、积累经验,并最终达到心与道合的境界。以“枯木生花却外香”为比喻,意味着修道的成果不应仅仅局限于个人内心,而应该拓展到整个社会,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整首诗在结构上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层次感,既充分表达了白玉蟾的哲学思想,又充分展现了其文学才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大道歌》是南宋著名道士、诗人白玉蟾(1194-1229)的一首诗歌。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228年左右,即南宋理宗绍定年间。
白玉蟾,本名葛长庚,他是南宋时期的一位知名道教学者和诗人。他在青少年时期就热衷于道家修炼,后来成为了全真教的传人。他的一生都在追求真理和探索道教的奥秘。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正是在他对道教修行有了深刻的理解和体验之后,为了弘扬道教精神而创作的。
在白玉蟾生活的时代,南宋正处于政治动荡、社会不安的状态。当时金国的侵略不断威胁着南宋的领土和人民的安全。在这个特殊时期,人们对于人生意义和精神寄托的需求更为迫切。因此,白玉蟾通过《大道歌》表达了对道家思想的深刻理解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精神信仰的追求。
在这首诗中,白玉蟾通过对大道的赞美,表达了他的哲学观点:大道无为,顺其自然;世事如梦,不必强求。这种思想体现了他对道家“无为而治”理念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他在面对困境时的豁达态度。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