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友人陈槱得杨补之三昧赏之以诗

标题包含
友人陈槱得杨补之三昧赏之以诗
梅花不清是水清,最是一枝溪上横。 梅花不明是雪明,冻折老梢飘碎琼。 梅花不暗是雨暗,隔篱和雨粘珠糁。 梅花不淡是烟淡,烟锁江村烟惨惨。 梅花不枯是霜枯,霜后不俗霜前粗。 梅花不瘦是月瘦,月下徘徊孤影峭。 梅花不寒是风寒,落英飞上玉阑干。 梅花不湿是露湿,冷蘂含羞晓呜唈。 雪明偏见梅花魂,笔下六花堆烂银。 水清偏见梅花骨,笔下一溪寒浸月。 烟淡偏见梅花情,笔下一片黄昏晴。 雨晴偏见梅花貌,笔下娉婷向人笑。 月瘦偏见梅花真,笔下蟾蜍弄早春。 霜枯偏见梅花操,笔下飞霜送春耗。 露湿偏见梅花奇,笔下冷蘂垂百琲。 风寒偏见梅花意,笔下萧骚夺云气。 有人身心似梅花,写出清浅与横斜。 补之若见亦惊嗟,机杼迥然别一家。 繁处不繁简处简,雪迷晓色月迷晚。 更得一些香气浮,阳春总在君笔头。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白玉蟾(1293年-1368年),原名朱重八,后改名为朱元璋,字国瑞,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他是明朝的开国皇帝,在位三十一年(1368年-1399年),年号洪武。 朱元璋出身贫寒,曾做过和尚和乞...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梅花的清白并非清澈的水所能比拟,它独自横卧在溪流之上。梅花的明亮并非皑皑白雪所能彰显,它的枝头承受严寒依然傲立。梅花的暗淡并非阴雨的天空所能诠释,它披着湿润的雨丝仍独立篱笆旁。梅花的素雅并非薄薄的雾气所能展现,它在烟雾笼罩的小径中更显孤独。梅花的坚韧并非霜降带来的枯寂,它经历严霜却依然坚挺。梅花的轻盈并非纤细的月亮所能描绘,它孤独地站在月下显得孤独而峻峭。梅花的寒冷并非凛冽的寒风所能表达,它的花瓣飘落时如同飞到了华美的阑干。梅花的潮湿并非冰冷的露水所能显示,它清晨时花苞带着些许羞愧低垂。 雪的白分明能看见梅花的灵魂,文字描述那雪花如同碎银般堆积。水的清能见梅花的骨骼,就像一溪月色下寒气四溢。烟的淡能看到梅花的情感,一幅画面描绘出一片黄昏后的晴空。雨的停止能看见梅花的容颜,画卷中的梅花向我们微笑。月的消瘦能见到梅花的真实,诗里的蟾蜍陪伴着早春的到来。霜的降临能看见梅花的坚定,画作中飞霜似乎送走春天的脚步。露水的湿润能见到梅花的奇特,书写下冷蕊如珍珠般低垂。寒风的存在能体会到梅花的情意,诗句中透露出萧条却气势磅礴的氛围。 有人的品性和梅花一样清高,他画出梅花淡淡的姿态和生命的活力。如果郑补之看到也会惊叹不已,他的笔法完全不同寻常。繁华之处并不繁琐,简单之处也并不简陋,雪的迷蒙渲染了拂晓的景色,月光也照亮了傍晚的世界。如果能再有一些花香的浮动,那么春天的美好就会永远留在你的笔下。
去完善
释义
1. 三昧:佛教语,梵文音译。意为正定。指进入圣境的境地。此处以三昧来形容陈槱得到诗人杨补之的诗歌精髓。 2. 梅花不清是水清:指梅花瓣如清水一般纯净。 3. 一枝:一支梅花的枝条。 4. 横:此处形容梅花枝条横卧于溪流之上。 5. 冻折:因严寒而折断。 6. 老梢:老枝末梢。 7. 碎琼:零落的雪花。 8. 和雨:随着雨水。 9. 隔篱:相隔篱笆。 10. 粘珠糁:珠糁,露珠;粘,附着。此处形容梅花的露水像粘附在叶片上的露珠。 11. 烟锁:烟雾弥漫的样子。 12. 江村:江边的小村庄。 13. 惨惨:昏暗的样子。 14. 不俗:不俗气,有风致。 15. 粗:粗糙。 16. 月下徘徊:月亮下梅花的孤独身影。 17. 峭:挺拔。 18. 落英:凋零的花瓣。 19. 玉阑干:华美的栏杆。 20. 冷蘂:冰冷的梅花蕊。 21. 呜唈:同“呜咽”,形容低声哭泣。 22. 笔下六花:指雪花,此处以"六花"代称。 23. 烂银:比喻雪景的明亮。 24. 溪寒浸月:溪水寒冷,映照着月光。 25. 烟雨:烟雾般朦胧的雨。 26. 黄昏晴:傍晚时分的晴天。 27. 娉婷:形容女子姿态美好。 28. 向人笑:对着人微笑。 29. 蟾蜍:代指月亮。 30. 弄早春:招摇春天的到来。 31. 飞霜:飘扬的霜。 32. 送春耗:消耗掉春天的时光。 33. 露湿:湿润的露珠。 34. 冷蘂垂百琲:百合,比喻露珠凝结在梅花蕊上。 35. 萧骚:风声。 36. 云气:云雾之气。 37. 写出清浅与横斜:描绘出梅花清雅、舒展的姿态。 38. 繁处不繁简处简:繁华的地方不显繁杂,简朴的地方更显简单。 39. 雪迷晓色:白雪笼罩的早晨景色。 40. 月迷晚:月色迷茫的夜晚。
去完善
赏析
《友人陈槱得杨补之三昧赏之以诗》这首诗将梅花的特性、姿态和情感刻画得淋漓尽致。诗人运用了一系列对比手法,通过“梅花不清是水清”等句,生动地展现了梅花在不同环境下的独特风貌。同时,诗人还将梅花与自然景象相结合,如“雪明偏见梅花魂”等句,使得整首诗画面感十足,充满了诗意的美感。在结尾部分,诗人通过对友人的赞美,表达了对诗歌创作独特见解的肯定,同时也揭示了诗人自己的才情与功力。这首诗堪称一幅生动的梅花画卷,令人陶醉其中。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歌《友人陈槱得杨补之三昧赏之以诗》是南宋诗人白玉蟾所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64年,正值宋金对峙时期。 在创作此诗时,白玉蟾的人生际遇颇为坎坷。他早年家境贫寒,后入仕为官,但因不满官场腐败而辞官,转而投身道教。在这一时期,白玉蟾游历四方,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陈槱便是其中之一,他与白玉蟾共同探讨诗词歌赋,分享人生感悟。 与此同时,时代背景方面,南宋时期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宋金对峙使得国家内外交困,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种背景下,文人墨客纷纷投身文学创作,希望通过诗词来抒发内心的感慨和忧虑。白玉蟾也不例外,他的许多诗篇都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民众疾苦和社会现象。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