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舍人之燕山
柳媚花明二月天,金羁络马路三千。
鳣鲸得意纵溟壑,蛙蚓无知閙坎泉。
今古不磨惟正理,是非何必待他年。
离骚已信多忠愤,珍重毋忘鸨羽篇。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柳树在明媚的花丛中绽放出勃勃生机,二月的春风显得那么温柔。骑手们驰骋在宽阔的道路上,数千里的征程仿佛在眼前。
大鱼和鲸鱼畅游在大海中,欢腾不已,而小小的青蛙与蚯蚓却在小水坑里喧闹不休。从古至今,只有正确的道理永远不会被磨灭;对于对与错,我们无需等待他人来评判。读过了《离骚》,我们也已经相信其中充满了忠诚与愤怒的情感,所以要珍惜这些美好的篇章,不要忘了那些关于鸟儿的故事。
去完善
释义
《送王舍人之燕山》注释如下:
1. 王舍人:指王姓的舍人,舍人为古代官职名,负责皇帝起居生活事务。
2. 燕山:中国古代山名,位于河北省北部,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
3. 二月天:春天的二月,天气回暖,万物生长。
4. 金羁络马:用金羁装饰的马匹,表示富贵气象。
5. 三千:这里形容道路漫长。
6. 鳣鲸:即大鱼,比喻杰出的人物。
7. 得意:指施展才华。
8. 纵溟壑:在广阔的世界中自由驰骋。
9. 蛙蚓:指见识浅薄的人。
10. 闹坎泉:喧闹狭小的地方。
11. 今古不磨:自古以来不变的真理。
12. 正理:正确的道理。
13. 是非:正确与错误。
14. 珍重毋忘鸨羽篇:希望王舍人在远离家乡时不要忘记关心和关注国家大事。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的标题是《送王舍人之燕山》,描绘了送别友人远赴燕山的情景。全诗共有八句,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四句以美丽的景色开篇,展现了一幅春日送别的画卷:柳枝轻拂,鲜花盛开,友人乘坐着华丽的车马,即将踏上三千里的旅程。
接下来的四句,诗人由风景转入哲理性的思考。“鳣鲸得意纵溟壑,蛙蚓无知閙坎泉”寓意君子之志,犹如鳣鲸畅游于宽广的大海;而小人之智,就像蛙蚓喧闹于浅小的水坑。诗人希望友人在燕山能够坚守正道,掌握真理。最后两句,诗人用《离骚》中的忠愤之情勉励友人,期望他在遥远的他乡不要忘记为国家和民族奉献自己的力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王舍人之燕山》是南宋诗人俞德邻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创作于宋宁宗庆元年间(1195-1197年)。
在庆元年间,南宋朝廷内部政治斗争激烈,尤其是所谓“庆元党禁”事件。由于时任丞相赵汝愚支持太子赵扩继承皇位,引起了当时当政者韩侂胄的不满。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对赵汝愚、朱熹等人为首的道学家进行了迫害,史称“庆元党禁”。
在这个背景下,俞德邻因为与赵汝愚有师生之谊,加之他本人又是一位忠诚正直的名士,因此受到了韩侂胄一派的打压。在这种情况下,俞德邻的生活充满了无奈和痛苦。
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俞德邻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的理想与情怀,对国家的忧虑以及对友情的深深不舍。在这首《送王舍人之燕山》中,他以雄浑豪放的笔调,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朋友离别的伤感之情,展现了他在逆境中的坚韧品质和崇高精神。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