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民谣 过沃州
过沃州,停车听我遗民讴。
兹为名邦古赵地,皇家得姓基鸿休。
自胡杂居民在鼎,民心不改千年并。
一日天开神火流,祥光塞空吐金景。
胡人惊呼上畔知,曰此异兆谁当之。
天其有意福赵氏,于斯效瑞腾炎辉。
是岁更名州作沃,自谓火炎瑞可扑。
不知字谶愈分明,天水灼然真吉卜。
君看石桥十尺横,上有蹋迹青骡行。
当年胜概压天下,岂忍岁久蒙毡腥。
我有箪壶办浆馈,未审王师何日至。
此身终作沃州民,赵氏帝王千万祀。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经过沃州时,停下马车来聆听我的歌声。
这个古老的城市曾是赵国的领地,皇家的荣耀在此扎根。
自从胡人和汉人共同生活在这里,民心始终如一。
有一天,天空打开,神奇的火焰流动,吉祥的光芒充满天地之间。
胡人们惊恐地看着这一切,他们说,这是谁将要面临的异象?
上天一定有心祝福赵国,因此显露出如此巨大的吉祥。
那一年,城市被重新命名为沃州,他们相信火焰般的瑞兆可以被扑灭。
但谁知道文字的神秘力量愈发明显,天水的火红预示着大吉之兆。
你看那石桥上青骡走过的痕迹,当年的繁荣曾威震天下,又怎会让岁月蒙上灰尘呢?
我带着酒和食物等你来,不知道皇帝的大军何时会到。
我会一直在沃州,愿赵氏的皇帝统治万年。
去完善
释义
过沃州:沃州即今河南省安阳市。
名邦:有名的地区或城市。
古赵地:指古代赵国领土,这里指的是战国时期的赵国都城邯郸。
皇家得姓基鸿休:指赵匡胤建立北宋后,成为皇家姓氏的根基。
自胡杂居民在鼎:指元末明初时期,战乱使得北方沦陷,人民生活在困苦之中。
民心不改千年并:表示百姓仍然坚守着对赵家的信仰。
神火流:传说中的“神火”,象征光明与希望。
祥光塞空吐金景:形容神火照耀的景象如同太阳般灿烂辉煌。
天其有意福赵氏:上天是否有眷顾赵家的意愿。
效瑞腾炎辉:表达渴望出现吉祥如意的事情。
更名州作沃:将地名从滏阳改为沃州,认为火炎瑞可以扑灭。
字谶:预言性文字,有神秘含义的文字。
天水: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记载,赵郡秦始皇时设置,因有赵洲水而得名。
石桥:石拱桥,形状如“一”字,故又称一字桥。
胜概:优美的风景;雄伟的景观。
压天下:超出其他景象。
毡腥:形容被战火践踏过的痕迹。
箪壶:古代盛饭食的圆形竹器。
浆馈:浆,水或其他饮料;馈,赠送。送水给军队喝。
未审:不知道。
王师:指赵家皇帝派来的大军。
沃州民:居住在沃州的百姓。
赵氏帝王千万祀:祝愿赵家统治千秋万代。
去完善
赏析
这首《中原民谣·过沃州》周麟之作,以历史事件为题材,描述了北宋时期著名民谣。诗人借过沃州之地,描绘了一幅生活场景,表达了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民族的深深热爱。
诗歌通过“停车听我遗民讴”的描绘,展现了中原民间的风土人情。用“皇家得姓基鸿休”一句表达出皇家权威与人民福祉之间的关系,体现出北宋时期的繁荣昌盛。
接下来的诗句讲述了一段历史故事:胡人入侵,但民心始终不变。一天,天空出现神火景象,胡人惊恐不已,认为这是上天降下的异兆。天意注定福佑赵国,于是人们改州名为沃州,寓意消灭战火。
接着,诗人描绘了沃州的石桥古迹,那是当年的胜景。如今岁月漫长,当地却仍旧保留着古朴的风貌,就像青骡走过留下的蹄印,让人们感受到历史的沉淀。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胜利的期待,希望王师早日到来,恢复沃州的繁荣。即使自己只能作为普通百姓,也希望看到赵氏帝王统治下的美好生活,延续千秋万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中原民谣 过沃州》这首古诗创作于南宋末年,公元1276年左右。这一时期,正值元军南侵,华夏大地战火连绵,人民生活困苦。
诗人周麟之在这一年间经历了人生的沧桑巨变。他的家乡洛阳陷落,亲人离散,家道中落。面对战乱,周麟之曾积极投身抗元义军,但无奈大势已去,最终被迫四处流亡。
在这一时期,元军铁蹄践踏中原大地,战争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许多城市化为焦土,农田荒废,人民流离失所,饥寒交迫。而朝廷腐败无能,任凭外敌肆虐,民众对时局感到绝望。在这样的背景下,周麟之怀着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创作了这首《中原民谣 过沃州》。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