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草萍驿(二首)
千里风尘一剑当,万山秋色送归航。
堂垂双白虚频疏,门已三过有底忙。
羽檄西来秋黯黯,关河北望夜苍苍。
自嗟力尽螳螂臂,此日回天在庙堂。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挥动宝剑千里风尘无阻,万山金色秋天送我回家。
正厅高悬画轴寂静无声,多次拜访家门有何忙碌?
檄文传至西方秋意黯淡,遥望北方关河夜色茫茫。
可怜我如同螳臂挡车,如今在庙堂求取援助。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书草萍驿:王守仁的诗集《书草萍驿(二首)》;
2. 千里风尘一剑当:意指以一己之力对抗千里之远的敌人;
3. 万山秋色送归航:形容秋天的景色以及结束的旅程;
4. 堂垂双白虚频疏:双白指的是白发,频疏形容头发稀疏;
5. 门已三过有底忙:表示多次路过门前,显得繁忙;
6. 羽檄西来秋黯黯:羽檄指紧急的文书,黯黯表示秋天肃杀的气氛;
7. 关河北望夜苍苍:描述夜晚景象,北望即遥望北方;
8. 自嗟力尽螳螂臂:表示自己力量耗尽,如同无法挡住车马的螳螂;
9. 此日回天在庙堂:比喻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为国家尽力而为。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王守仁身处驿站时的复杂情感。前两句描绘了沿途的景色,表现出诗人的豪情壮志。后两句以“双白”和“三过”为引,暗示自己为国家鞠躬尽瘁的心志。接下来,诗人在描述西来战报与北望夜色中展示出国家危难和个人悲悯的心情。最后,诗人借“螳螂臂”这一形象的比喻,既表达了自己作为臣子愿为朝廷尽力的愿望,也感叹自己的力量有限。全诗情感真挚深沉,展示了诗人对国家、民族的忧虑及对自己抱负的期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明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王阳明出生于浙江余姚一个显赫的家庭。他的父亲是状元出身的吏部尚书,母亲是享誉天下的才女。然而,在他年仅15岁时,父亲就病逝了,这对于年轻的王阳明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之后,他开始了游学四方的生活,不仅遍访名师,还在佛教和道教的典籍中寻找智慧。
在此期间,王阳明接触到了朱熹的理学,并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认为,理学是一种能够让人明心见性的学问,可以帮助人们找到人生的真谛。于是,他开始深入研究理学,并在其基础上发展出了自己的学说——“心学”。
嘉靖元年(公元1521年),王阳明被任命为江西巡抚。当时,江西地区盗贼横行,人民生活困苦。王阳明决定亲自前往平定乱贼,于是他带领着一群忠诚勇敢的将士,深入虎穴,经过艰苦的战斗,终于成功地击败了盗贼,恢复了当地的安宁。
在平定乱贼的过程中,王阳明深感民众的疾苦,于是开始推行“仁爱”政策,提倡儒家的道德伦理观念,以期唤起民众对道德的信仰。他还大力推广教育,让更多的百姓有机会接受文化教育,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
在王阳明的努力下,江西地区的社会风气逐渐好转,人们的生活也得以改善。然而,就在这时,他却因为战功卓著而被朝廷嫉妒,遭到了排挤。为了表示自己的清白,他毅然辞去了官职,回到了故乡余姚。
在余姚的日子里,王阳明开始了他的学术生涯。他将毕生的心血都倾注在了对心学的研究和传播上,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明白人生的真谛,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而他的诗句《书草萍驿(二首)》正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表达了他对人生命运的感慨和对真理的不懈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