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宿萍乡武云观

标题包含
宿萍乡武云观
晓行山径树高低,雨后春泥没马蹄。 翠色拖云开叠嶂,寒声隔竹隐晴溪。 已闻南去艰舟楫,漫忆东归阻杖藜。 夜宿仙家见明月,清光还似鉴湖西。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王守仁(1472年-1529年),字伯安,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明朝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是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被后世尊为“阳明先生”。 1. 早年经历:王守仁出生于一个书香世...查看更多
SUNNT冽
去完善

译文
在黎明时分,行走在山间小道上,树木高低错落有致。雨后的春泥使得马蹄深陷其中。翠绿色的景色如同云彩一般铺展开来,形成重重叠叠的山峦。透过竹林传来的声音显示出有一条清澈的小溪在阳光下闪烁。已经听说南下之路艰难险阻,让人忍不住回忆起东归时拄着拐杖艰难前行的情景。在这夜深人静之时,暂时在仙人的住处休憩,看到那明亮的月光,它仿佛还在照亮着故乡的那片湖水。
SUNNT冽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宿:过夜,住宿。 2. 萍乡:位于今江西省,古代属于江南西路的袁州府。 3. 武云观:道观名称。 4. 晓行:清晨出行。 5. 山径:山路、小径。 6. 树高低:形容树木错落有致。 7. 雨后春泥:春雨后的泥土。 8. 没马蹄:泥土掩盖了马蹄。 9. 翠色拖云:指青山翠绿的景色如云朵般绵延不断。 10. 叠嶂:重叠的山峰。 11. 寒声:冷峻的声音,这里指风吹竹叶发出的声响。 12. 隔竹:竹林。 13. 晴溪:阳光照耀下的溪流。 14. 南去:向南行进。 15. 艰舟楫:艰难的水上交通。 16. 漫忆:随意回忆。 17. 东归:向东返回。 18. 阻杖藜:因道路险阻而拄杖行走。 19. 仙家:仙人居住的仙境。 20. 清光:清澈明亮的月光。 21. 鉴湖西:浙江绍兴的鉴湖之西。此处用以借指优美的月景。
SUNNT冽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王守仁在宿萍潦期间所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开篇两句“晓行山径树高低,雨后春泥没马蹄”,通过对山间小径、树木、春雨和马蹄的描绘,展现了旅途中的自然风光,为全诗奠定了宁静、悠然的氛围。 接下来的“翠色拖云开叠嶂,寒声隔竹隐晴溪”则用翠色的青山、清澈的溪流来展现诗人的视野,使读者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而“已闻南去艰舟楫,漫忆东归阻杖藜”则为这首诗增添了一层人文色彩,表达了诗人对旅途中艰难险阻的思考和对家乡的美好回忆。 最后两句“夜宿仙家见明月,清光还似鉴湖西”以月夜的景色作结,将诗人眼前的景象与家乡的鉴湖联系起来,使得整首诗的意境更加丰富,也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SUNNT冽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宿萍乡武云观》是明代思想家、文学家王守仁(王阳明)于弘治十年(1497年)创作的诗词。当时,王守仁因直言不讳触怒当权者,被贬谪至贵州龙场驿站担任驿丞。在流放途中,他借宿萍乡武云观时创作了这首诗词。 在这个时期,明朝正处于政治腐朽、宦官专权的时代背景下,科举选拔制度逐渐僵化,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严重。然而,也正是这个时代,催生了许多有理想、有担当的知识分子。他们主张改革,关注民生,发扬儒家文化的价值观,为复兴中华之文化而努力。
SUNNT冽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