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因雨和杜韵

标题包含
因雨和杜韵
晚堂疏雨暗柴门,忽入残荷泻石盆。 万里沧江生白发,几人灯火坐黄昏? 客途最觉秋先到,荒径惟怜菊尚存。 却忆故园耕钓处,短蓑长笛下江村。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王守仁(1472年-1529年),字伯安,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明朝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是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被后世尊为“阳明先生”。 1. 早年经历:王守仁出生于一个书香世...查看更多
Jack、_7932
去完善

译文
傍晚时分,小雨轻拂着简陋的柴门,忽然间又飘入了池塘,使得荷花更显寂寞。岁月匆匆,青丝渐白,漂泊他乡的人更觉秋天的来临。路边的野菊还在绽放,那金黄的色彩显得格外温暖。回想起故乡的田野和溪流,穿着蓑衣、吹着长笛垂钓的日子仿佛就在眼前。
Jack、_7932
去完善
释义
1. 因雨和杜韵:这首诗是根据杜甫的诗歌韵律创作的。 2. 王守仁:明朝著名的文人、政治家,号阳明山人,后世尊称为阳明先生。 3. 晚堂疏雨暗柴门:晚堂,傍晚时分;疏雨,稀疏的雨;暗柴门,使柴门变暗。 4. 忽入残荷泻石盆:忽入,突然进入;残荷,枯萎的荷叶;泻,流。 5. 万里沧江生白发:沧江,指江河;生白发,形容人生经历丰富。 6. 几人灯火坐黄昏:灯火,灯火阑珊;坐黄昏,在黄昏时静坐。 7. 客途最觉秋先到:客途,旅途;秋先到,秋天提前到来。 8. 荒径惟怜菊尚存:荒径,荒芜的小路;惟怜,唯有怜爱;菊尚存,菊花还在盛开。 9. 却忆故园耕钓处:却忆,回忆;故园,故乡;耕钓处,耕种钓鱼的地方。 10. 短蓑长笛下江村:短蓑,短小的蓑衣;长笛,长长的竹笛;下江村,来到江边的小村子。
Jack、_7932
去完善
赏析
《因雨和杜韵》这首诗意境优美,情感深沉。首联“晚堂疏雨暗柴门,忽入残荷泻石盆”描绘了傍晚时分,细雨洒在简陋的柴门上,池塘里的荷花虽然已经凋谢,但雨水从荷叶上倾泻到石盆中,给人一种宁静、清幽的感觉。 颔联“万里沧江生白发,几人灯火坐黄昏?”表达了作者远离家乡,漂泊不定的生活经历。岁月匆匆,转眼间已生出满头白发,而在这寂静的夜晚,又有几个人能在灯火下静静地坐在那里呢?这里既有对自己年华老去的感慨,也有对孤独生活中的亲友的思念。 颈联“客途最觉秋先到,荒径惟怜菊尚存。”表现了旅途中的萧瑟之感,秋天的气息最先到来,荒凉的野外小路只剩下几株菊花还在倔强地生存着。诗人通过秋天的景象传达出人生的沧桑与无奈。 尾联“却忆故园耕钓处,短蓑长笛下江村。”是对美好生活的回忆与向往。诗人回想起故乡美好的田园生活,披着短蓑,吹着长笛,悠然自得地在水边度过快乐的时光。这首诗既表达了诗人的现实处境,又展现了其对理想生活的追求,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Jack、_7932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因雨和杜韵》这首诗是明朝著名文人、政治家王守仁(王阳明)在正德年间所创作的。当时,王守仁经历了宦海浮沉,政治斗争激烈。他曾任兵部尚书,后因牵涉“大礼议”事件被贬谪至贵州龙场驿丞。然而在这段艰苦的岁月里,王守仁却创立了心学体系,逐渐名声大噪。 在这个时期,明朝社会矛盾激化,宦官权力日益扩张,皇帝昏庸无能,政治腐败严重。同时,科举制度日益僵化,士人深受其苦。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王守仁倡导的心学成为一股清流,主张从内心修养入手,以求达到个人道德境界的提升和国家的治理目标。 因此,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王守仁通过对雨的描绘,表达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他借用杜甫的诗句,抒发了自己在风雨飘摇中的坚定信念,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Jack、_7932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