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二首 其二
处处中秋此月明,不知何处亦群英?须怜绝学经千载,莫负男儿过一生。影响尚疑朱仲晦,支离羞作郑康成。铿然舍瑟春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每个地方的中秋节夜晚都能看到明亮的月亮,却不知道在哪个角落也有人才聚集?我们应该同情那些已经失传的学问已经经历了千年的沧桑,不能辜负男子汉大丈夫这一生。这个故事可能会让朱熹产生疑问,但也足以使郑玄感到羞愧。只有坚持原则才能像春风里的琴声一样响亮,尽管孔子是一个傲慢的人,但他的精神却与我所欣赏的一样。

去完善
释义
1. 中秋:中国传统的节日,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人们会赏月、吃月饼等,以示团圆。
2. 群英:原指众多的英雄人物,这里指的是众多文人墨客。
3. 绝学:指儒家经典学问,也可以理解为诗人的理想与抱负。
4. 郑康成:东汉时期的著名学者,代表作品有《周礼注疏》等。
5. 点也虽狂得我情:出自《论语·八佾》篇,是孔子的弟子曾点的观点。他主张自由自在,不被世俗束缚,这与诗人的人生态度相吻合。

去完善
赏析
《月夜二首 其二》是明代文学家王守仁的作品,这首诗以“月夜”为背景,借景抒发了诗人的远大抱负和对学问的执着追求。
首联中,诗人以“中秋”和“月明”描绘了美丽的夜景,同时也隐喻着人生的光明。接着,他提出疑问:“不知何处亦群英?”表达了对于世间英才的关注与期待。
颔联中,诗人告诫自己不要辜负这一生,要努力学习和传承古代的绝学。同时,他也提醒人们珍惜时间,把握机会,为自己的理想去奋斗。
颈联中,诗人通过提到朱熹(朱仲晦)和郑玄(郑康成)这两位古代大儒,表达了自己对学问严谨认真的态度,以及对名声地位的超然态度。
尾联则通过对孔子弟子曾皙(字点)的赞美,展现了诗人追求真理的勇气和决心。即便面对困难和挑战,也要坚持自己的信仰,为真理而斗争。
全诗通过对月夜的描绘,表现了诗人追求学问、关注英才的精神风貌,以及对自己的期许和责任。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月夜二首 其二》是明代著名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王守仁在担任江西巡抚时所作的一组诗歌中的一首。这组诗歌大约创作于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至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之间。
在这个时期,王守仁因平定宁王朱宸濠之乱有功,被任命为江西巡抚,负责镇压当地农民起义和维护地方治安。然而,由于政治斗争的原因,他被朝廷猜忌,一度受到贬谪。尽管如此,他在江西地区推行了一系列改善民生、发展经济的措施,深受百姓爱戴。
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王守仁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对民间疾苦的关注和对国家治理的思考。他以月亮为象征,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忧虑以及对正义事业的坚定信念。这首《月夜二首 其二》正是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