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示诸生五首 其三
桃源在何许,西峰最深处。不用问渔人,沿溪踏花去。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桃花源在哪里?就在西边的山峰深处。无需询问渔夫,沿着溪水漫步,欣赏着花儿,就能找到它。

去完善
释义
注释:1. 桃源:桃花源的省称,出自东晋诗人陶渊明所作《桃花源记》中虚构的理想世界。2. 何许:哪里。3. 西峰:指山的西边。4. 不用问渔人:源自桃花源故事,进入桃花源的唯一方法是跟随渔夫的路径。5. 沿溪:沿着溪流。6. 踏花:踩踏花朵。

去完善
赏析
《山中示诸生五首 其三》是一首描绘山林隐逸生活的诗。诗人以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为灵感,用“桃源在何许,西峰最深处”来引导读者进入一个宁静、自然的世界。在这里,没有尘世的纷扰,只有无尽的悠闲与宁静。
接下来的诗句“不用问渔人,沿溪踏花去”则展现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诗人不需要向任何人打听桃花源的入口,只需沿着溪流,踏着花瓣,便能找到内心的安宁与平静。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诗人所向往的山林生活,展现了其对隐逸生活的热爱与追求。诗人借这首诗歌告诉读者,真正的桃花源并非遥远的仙境,而是在我们的心中。只要我们能够放下尘世纷扰,用心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桃花源。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山中示诸生五首 其三》是明代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王阳明(王守仁)创作的一首古体诗。这首诗创作于正德十四年(1519年),正值王阳明因平定宁王朱宸濠之乱而受封为“新建伯”之时。这一时期,王阳明在政治和军事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他的思想观念却在儒家正统的束缚下受到了压抑。
当时明朝中叶,社会矛盾日益加剧,官场腐败严重,百姓疾苦不堪。王阳明在经历了宦海沉浮之后,深感儒家学说的局限,于是转向道家学说,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谐。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作者对世事纷扰的感慨以及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