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石
山石犹有理,山木犹有枝。
人生非木石,别久宁无思。
愁来步前庭,仰视行云驰。
行云随长风,飘飘去何之。
行云有时定,游子无还期。
高梁始归燕,鹈晙已先悲。
有生岂不苦,逝者长如斯。
已矣复何事,商山行采芝。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山中石头尚有脉络,树木亦有枝叶。
人生并非草木石头,离别已久怎能没有思念?
忧愁时漫步前庭,仰望天空中的浮云飘荡。
浮云伴着浩荡长风,飘摇不定不知去向何方。
浮云偶尔也会停歇,漂泊的游子却无归期。
高粱地又迎来归燕,鹈鹕已先行感伤。
众生皆有苦楚,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既然如此还能有什么办法呢?不如前往商洛山中去采集灵芝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山石: 喻指死物。
2. 理: 条理,规律。
3. 山木: 山中的树木。
4. 别久: 离别已久。
5. 步前庭: 在前庭散步。
6. 仰视: 抬头看。
7. 行云: 流动的云。
8. 长风: 远风,强风。
9. 去: 离开。
10. 定: 停止。
11. 游子: 离家在外的人。
12. 无还期: 没有确定的回归时间。
13. 高梁: 指鸟从高处飞回原野。
14. 始归燕: 比喻游子的归来。
15. 鹈晙已先悲: 比喻事物还未开始就已经在感慨。
16. 有生: 指活着的生命。
17. 逝者: 死亡的生命。
18. 如斯: 像这样。
19. 已矣: 表示已经过去的事情。
20. 商山: 古代隐者聚集的地方。
21. 采芝: 采集灵芝,代指隐逸生活。

去完善
赏析
《山石》这首古诗,以质朴的语言和深沉的情感表达了诗人王守仁的人生感慨和对生活的态度。通过描绘山石、山木的自然景象,诗人在首联便点明主题:生活中的种种事物皆有其存在的道理,就像山木尚有枝条一般。紧接着在颔联,诗人借物抒怀,道出人生的不同:“人生非木石,别久宁无思”,表达了人作为有情众生,离别后会生出思念之情。
颈联中的“愁来步前庭,仰视行云驰”描绘了诗人内心愁绪的形象表达,他抬眼望向天空,看到的却是流动的云彩,随风而逝。诗人以此暗示人生的无常和无法把握,为后文做好了铺垫。
在接下来的两联中,“行云随长风,飘飘去何之”,云彩随着大风飘荡,终究会找到归宿,但“游子无还期”,漂泊在外的人却无法确定回家的时间。这里暗含了诗人对离别的深深无奈和对故乡的眷恋。接下来的“高梁始归燕,鹈晙已先悲”则通过候鸟尚知回归,表达出人生的艰辛与期盼。
诗歌的最后四句是诗人对生命哲学的深度思考。“有生岂不苦,逝者长如斯”,人的生命本就充满困苦,但时间的流逝却不曾停下。诗人由此感叹生命的短暂和无常,不禁产生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渴望,希望能够在商山寻找仙草,追求内心的宁静。
这首诗以自然景物起兴,寓情于景,情感真挚感人。其中的哲理思考,也让我们对生命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年轻气盛的王守仁拜谒京师,后随侍皇帝于奉天门,但并未受到皇帝的赏识。同年,父亲病逝,他返回家乡丁忧守制,生活陷入困顿。在这段时间里,王守仁感怀世事无常,寓情山水,写下了这首《山石》。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为明朝中期,当时社会动荡,宦官当权,政治腐败。在这样复杂的社会背景下,王守仁借助于山石的坚韧和永恒,来表达自己顽强不息的精神风貌和对理想的坚守。虽然时局险恶,但他依然坚定地走自己的人生道路,追求真理,毫不畏惧世俗的阻碍。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