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
长生徒有慕,苦乏大药资。
名山遍探历,悠悠鬓生丝。
微躯一系念,去道日远而。
中岁忽有觉,九还乃在兹。
非炉亦非鼎,何坎复何离。
本无终始究,宁有死生期?
彼哉游方士,诡辞反增疑。
纷然诸老翁,自传困多歧。
乾坤由我在,安用他求为?
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羡慕长生不老,可惜缺少炼丹的资金。走过一座又一座的名山,头发渐渐变白。心中一旦有了执念,距离真理就越来越远了。中年的时候突然有所领悟,原来九转金丹就在自己这里。并不需要炉子或者鼎,也不需要有坎离之分。原本就没有生死的界限,哪里会有生命的终点?那些游方道士们,只会用骗人的话来让人更加迷惑。众多的老人们,都在各种困境中挣扎。天地都由我自己掌控,何必去寻求他人呢?所有的圣人都是过眼云烟,只有良知才是我的导师。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长生:长生不老。
2. 徒:仅仅,只是。
3. 慕:羡慕,向往。
4. 大药资:指炼制长生不老药所需的材料。
5. 名山:指著名的神山,如蓬莱、瀛洲等,相传神仙居于此。
6. 探历:探访游览。
7. 悠悠:形容时间漫长。
8. 系念:挂念,牵挂。
9. 去道:远离道的境界。
10. 中岁:中年。
11. 觉:觉悟,觉醒。
12. 九还:道教术语,指修炼成仙的过程。
13. 乃在兹:就在此处。
14. 非炉亦非鼎:比喻修炼的方法并非局限于特定的器具。
15. 何坎复何离:比喻修炼的过程并非固定的阶段。
16. 本无终始究:指修炼的终极目标并非有始有终。
17. 宁有死生期:表示修炼的最高境界超越了生死。
18. 彼哉游方士:那些游走四方寻求长生不老的人。
19. 诡辞:虚伪的言辞。
20. 纷然诸老翁:众多寻仙问道的老者。
21. 自传:自己传播,宣扬。
22. 困多歧:陷入多种不同的歧途。
23. 乾坤:天地,宇宙。
24. 安用他求为:何必寻求其他方法呢?
25. 千圣:众多的圣人。
26. 过影:过去的影像,指过去的圣人。
27. 良知:指人内心的道德判断能力。
28. 吾师:我的导师。

去完善
赏析
《长生》是明朝哲学家、诗人王守仁(号阳明)的一首表达人生哲学的诗篇。首联描绘了长生不老的渴望与追求,然而却缺乏实现这一目标的资源,体现了人生的无奈。颔联讲述了对名山的探访,表达了诗人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面貌,同时也表现了时光流逝、岁月催人老的感慨。颈联转向内心世界的思考,通过“中岁忽有觉”体现了一个顿悟的过程,领悟到“九还乃在兹”的长生之道。这一境界超越了普通的炼丹术,展现了深刻的哲学思考。 接下来,诗人在面对各种谬误和纷争时,坚定信念,强调了“良知”的重要性。尾联表明,真正的修炼在于内心的道德修养,而非外在的虚无求索。这首诗传达了诗人王守仁关于生命哲理的独特见解,以及他对人生道路的深刻洞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长生》是明朝著名文人、政治家王守仁(王阳明)的一首古体诗。这首诗大约创作于明嘉靖年间(公元1521年-1567年),此时的王守仁历经宦海沉浮,人生阅历丰富,对生命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
在明嘉靖时期,社会矛盾日益凸显,政治斗争激烈。王守仁身处其中,经历了宦海沉浮、屡次被贬谪的波折。他曾参与平定宸濠之乱,立下赫赫战功,却因政治斗争而被朝廷排挤,甚至被贬至贵州龙场驿丞,远离京城。然而正是在这段艰苦的岁月里,王守仁深刻体验到了生命的坚韧与顽强,从而写下了这首感慨生命的诗篇。
总的来说,《长生》这首诗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王守仁对人生经历及生命哲理的独特见解和深刻反思的体现。他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哲理的生命画卷,传递出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对永恒真理的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