蔽月山房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山峰靠近圆月显得月亮渺小,因此误以为这座山比月亮更大。
如果有人能拥有辽阔的眼光,他将会发现高山映衬下,月亮更为壮阔。

去完善
释义
《蔽月山房》注释:
1. 蔽月山房:山名,位于中国境内。
2. 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子,明朝著名理学家、文学家、哲学家。
3. 山近月远觉月小:这句的意思是,因为山离观察者较近而月亮离观察者较远,所以会觉得月亮看起来比较小。
4. 便道此山大于月:这句的意思是,人们看到月亮比山小,于是认为这座山比月亮还要大。
5. 若有人眼大如天:这句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的视野宽广得如同天空一般辽阔。
6. 当见山高月更阔:这句的意思是,那么他就会明白实际上山的渺小和月亮的广阔无垠。

去完善
赏析
《蔽月山房》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哲理诗。诗人以月亮和山为对象,通过视觉错觉与科学的对比,引发人们对宇宙观的思考。
首先,诗句“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描述了人们常见的视觉现象:山离我们近,月亮离我们远,因此看起来山比月亮更大。然而,这是人们的肉眼直观感受,而非客观事实。因为从科学角度讲,实际上的月亮比地球还要大。
接着,诗人在第二句进行转折,提出了一个假设:“若有人眼大如天”,意为如果一个人的视野无限广阔,他将会看到更加广袤的景象。这意味着,只有当我们突破自己的局限,以更宽广的视角去观察世界,才能洞察事物的真相。
最后一句“当见山高月更阔”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在这句中,诗人以高山与明月作为象征,启示我们要保持谦逊、敬畏之心,不断拓展自己的眼界和胸怀,以便更好地理解自然和社会的真理。
总之,《蔽月山房》这首诗将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相结合,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启发。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蔽月山房》是明朝文学家、哲学家王阳明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年),时值王阳明因反对宦官刘瑾被贬至贵州龙场驿的艰苦岁月。
在那个时代,政治斗争激烈,宦官势力猖獗,正直之士往往受到迫害。王阳明因上疏劝谏皇帝朱厚照勤政修德,遭刘瑾记恨,最终被贬至西南边陲的龙场驿。在此地,他远离了朝堂纷争,过着简朴的生活,在艰辛的环境中磨练意志,潜心研究学问。
在这样的人生际遇下,王阳明开始思考儒家的“心性”之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哲学体系——阳明心学。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通过内心的修养,可以达到一种超凡的境界,这与儒家传统的道德修养观念有所不同。这种思想在《蔽月山房》中有充分体现,表达了王阳明对人生境遇的超然态度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