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台夜观佛灯
老夫高卧文殊台,拄杖夜撞青天开。散落星辰满平野,山僧尽道佛灯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已静静地躺在了文殊菩萨的宝座上,夜色之中,我用手中的竹杖敲打着天空,星辰如雨般洒向原野,所有的僧人都认为这是佛祖降临的象征。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老夫:诗人的自称,指自己年长且有智慧。
2. 文殊台:位于中国陕西省华县的一处佛教圣地。
3. 拄杖:手杖,古人用以辅助行走。
4. 夜撞青天开:形容夜空中明亮的星辰如手杖撞击天空,寓意星辰如同佛光普照。
5. 散落星辰满平野:指满天星辰撒落在平原上,象征着佛法的普及。
6. 山僧:山中修行的人,即僧人。
7. 尽道:都说,表示所有人都有同感。
8. 佛灯来:比喻佛法的光照世间,给人带来智慧和光明。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夜游寺庙,观赏夜空中的繁星,仿佛是佛祖的指引之光。首句“老夫高卧文殊台”展现了诗人的豪放与洒脱,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脱世俗的豁达。紧接着的“拄杖夜撞青天开”一句,以生动的形象表现出诗人在夜色中观察星辰的情景。接下来的“散落星辰满平野,山僧尽道佛灯来”两句则用丰富的想象力和象征手法,描绘出浩渺星空下璀璨的夜景,同时也表现了佛法的无边和神秘。整首诗既展现出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富有哲理韵味,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文殊台夜观佛灯》这首诗出自明代著名思想家、军事家、政治家王守仁之手。这首诗创作于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这是王阳明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一年里,他被任命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等处,期间他平定了多次农民起义和匪患,展现了杰出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
这个时期的王阳明深受佛教禅宗的影响,他在诗文创作中流露出深厚的宗教情怀和对生死的思考。这首《文殊台夜观佛灯》正是这一时期他的心境写照,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领悟和对人生的超脱态度。
在这个时代,明朝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不断爆发,朝政腐败严重,儒家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提倡个体内心的修养和完善,以期实现个人的道德自觉和社会的和谐统一。这种思想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所推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