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大伾山诗
晓披烟雾入青峦,山寺疏钟万木寒。
千古河流成沃野,几年沙势自风湍。
水穿石甲龙鳞动,日绕峰头佛顶宽。
宫阙五云天北极,高秋更上九霄看。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黎明时分,披着云雾踏入青山之间,山中的寺庙传来稀疏的钟声,让周围的山林显得格外寒冷。千年的河流孕育了富饶的田野,几年的泥沙堆积形成了湍急的水流。水流穿过石头时犹如龙的鳞片般翻动,太阳环绕着山峰,使得山顶的佛像显得更加庄严。宫殿和寺庙矗立在五云之端,仿佛接近天空的北极,秋天的高爽天气让人更想登高远望,欣赏那更加壮丽的九天景色。

去完善
释义
1. 披:推开,拨开。
2. 青峦:青山。
3. 疏钟:稀疏的钟声。
4. 沃野:肥沃的土地。
5. 沙势:水流中夹带沙石的流势。
6. 石甲:指水底嶙峋的石块。
7. 龙鳞:形容石头形状如龙鳞。
8. 峰头:山峰顶端。
9. 佛顶:指山峰形似佛顶。
10. 五云:五色瑞云,象征皇家宫殿。
11. 北极:北极星,象征皇宫。
12. 高秋:深秋。
13. 九霄:九天,天空最高处。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大伾山的景色,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感慨。在首联中,“晓披烟雾入青峦,山寺疏钟万木寒”,描述了清晨云雾弥漫的朦胧美,以及寺庙钟声带来的宁静之感。诗人以山寺钟声为引子,将读者带入了这片静谧的世界。颔联中的“千古河流成沃野,几年沙势自风湍”则展示了河水流淌形成的沃野景象,同时也流露出对时间的感叹。
颈联通过“水穿石甲龙鳞动,日绕峰头佛顶宽”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水中龙鳞般的光影和山峰间阳光的照耀。这一联不但展示出了大自然的神奇鬼斧神工,还体现了诗人对神秘世界的向往。最后,尾联中的“宫阙五云天北极,高秋更上九霄看”暗示了登高远望的畅快心情,同时也表现出了诗人渴望登上更高处的抱负与壮志。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大伾山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登大伾山诗》是明朝著名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王守仁(王阳明)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508年,正值明武宗正德三年。
在这一年里,王守仁因为直言不讳,遭人陷害而被贬谪至贵州龙场,出任龙场驿丞。这一人生际遇使他饱受磨难,但也成为他反思自我、体悟心学的契机。在龙场期间,他提出“知行合一”的心学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期,明朝正处于政治腐败、宦官当道的时期。武宗皇帝沉溺于享乐,重用宦官刘瑾等“八虎”,导致朝政混乱、民不聊生。而王守仁在这一时期坚持正道,勇敢谏言,表现出卓越的道德风骨和崇高的家国情怀。
《登大伾山诗》正是王守仁在这一特殊背景下创作的。通过描绘大伾山的壮丽景色,诗人表达了渴望摆脱困境、实现抱负的雄心壮志,同时也流露出对故乡山水和人世的深深眷恋。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