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其二
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两字是参同。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请问您在为何事整日忙碌忧心?
在充满烦恼的世界里,您是否用错了方法努力呢?
请不要认为圣贤之门没有秘诀可寻,其实“良知”二字就是解答。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王守仁:明朝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
2. 圣门:指儒家学说。
3. 良知:王守仁哲学的核心观念,指人天生具有的道德判断能力。
4. 参同:语出《周易·系辞下》:“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以不茂也。”此处意为理解并掌握良知的重要性如同理解并掌握《周易》一样。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其二》是明代哲学家、文学家王守仁的作品,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了他对于良知的理解。
“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这两句诗描绘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因追求名利而陷入烦恼和困惑的情景,他们在错误的方向上付出了努力,却没有获得真正的成就和幸福。
“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两字是参同”则强调了王守仁的观点,他认为人们应该从圣人的教诲中汲取智慧,认识到良知的重要性。在他看来,只要真正理解并遵循内心的良知,就能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简练的文字揭示了作者关于人生价值观的思考,既反映了现实社会的纷扰与无奈,又启示人们追求内心的良知,寻求真正的幸福和安宁。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王阳明在平定南赣叛乱后,深感“良知”的重要性,遂作《咏良知四首示诸生》,通过四首诗向弟子们宣扬其心学思想,此诗为其二。此时,王阳明刚刚结束军旅生涯,功名显赫,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而在他生活的时代,明朝正处于中晚期,宦官当道,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民众疾苦严重。
基于这种人生阅历和社会背景,王阳明在诗中强调道德修养和人性本善的观念,旨在引导人们注重内心修养,实现个人良知的觉醒,从而改变社会的现状。在“但使良知能不昧,虽遥理丐自吾真”的诗句中,揭示了良知的力量:只要我们保持内心的光明,即使在困境中也能坚守自己的真实和善良。因此,这首诗不仅反映了王阳明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还体现了他对人生价值和道德伦理的独特见解。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