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其四
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悄无声息的时候独自明了,这便是整个世界的基石。抛弃自己的无尽宝藏,像穷苦孩子一样挨家挨户乞讨。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无声无臭:形容极其微妙、难以察觉的状态。这里指良知在最本真的状态下,并不张扬。
2. 独知时:指人在独处时最接近内心真实的自己,这时能更好地体悟良知。
3. 乾坤:天地,代表整个世界。
4. 万有基:一切事物的根本,此处指良知是宇宙间最根本的力量。
5. 抛却自家无尽藏:舍弃自己的宝贵财富,这里比喻放弃内心的良知。
6. 沿门持钵:挨家挨户乞讨,模仿穷人,这里表示刻意去追求知识,学习外物。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无声无臭独知时”开篇,形象地描绘了良知的本真状态——寂然不动、隐而不显。诗人认为,这种状态下,人们才能真正认识到良知的价值,并将其视为宇宙万物的基础。接着,诗人笔锋一转,以“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的形象比喻,告诫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忽略了内在的良知,而去追求外在的名利,就像那些沿街乞讨的穷人一样。全诗以此强烈对比凸显出良知的珍贵,引导读者深入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彰显良知的光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其四》是明代著名哲学家、政治家王守仁所作的诗歌。这首诗作于明朝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在这一年间,王守仁因谏阻皇帝南巡而触怒权臣刘瑾,被贬谪为贵州龙场驿丞。然而这次挫折却成为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他在荒僻的龙场开始了对心学的研究,最终创立了“知行合一”的心学理论体系。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明朝的政治腐败日益严重,官场黑暗,宦官势力逐渐扩大。知识分子对社会现实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和反思。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王守仁意识到儒家的道德教化无法解决社会问题,于是他开始寻求新的思想路径,提出了以“良知”为核心的哲学观念。通过揭示人心中固有的善性,强调个体道德自觉的重要性,以此来拯救世道人心。
这首诗歌便是王守仁在龙场驿丞任上写给学生们的教诲,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了他对良知的理解和对学生们德行修养的要求。在此时期,王守仁还写下了著名的《瘗旅文》等作品,这些诗篇充分展示了他在逆境中的坚定信仰和高尚品质,成为了明诗中的瑰宝。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