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中除夕二首 其二
远客天涯又岁除,孤航随处亦吾庐。也知世上风波满,还恋山中木石居。事业无心从齿发,亲交多难绝音书。江湖未就新春计,夜半樵歌忽起予。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远方的客人又到了年底的时候,孤独的船只随处都可以成为我的家。我也知道世界上充满了风波,但我还是更留恋山中的木屋和石头房子。对事业我已经没有了心思,只剩下牙齿和头发了。亲戚朋友们的日子也不好过,联系也越来越少。在新年的计划中,我还没有想好何去何从,但半夜里忽然听到了砍柴的声音,让我有了新的想法。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天涯:指远离家乡的地方。
2. 孤航:孤独的船只,这里比喻自己漂泊在外。
3. 吾庐:我的家。这里指诗人寄身之处。
4. 风波满:形容世事纷扰,充满波折。
5. 木石居:形容山中简朴的生活。
6. 无心:不关心,不介意。
7. 从齿发:即齿危发秃,表示年老的词语。
8. 亲交:亲戚朋友。
9. 多难:多灾多难。
10. 绝音书:断绝联系,无法通信。
11. 江湖未就:还没有决定今后的去处。
12. 新春计:新年的计划。
13. 樵歌:打柴人唱的山歌。
14. 忽起予:忽然引起诗人的兴趣。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明代著名哲学家、军事家王守仁在除夕之夜泊舟长江时所写。诗人以恬淡的笔触描绘了漂泊江湖的生活场景,同时表达了对故乡和友情的深切怀念,以及立志报国的情怀。
首联描述了诗人的客居天涯的处境,用“孤航随处亦吾庐”展现了他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颔联抒发了世事艰难、风波四起的感慨,却仍留恋山中木石居的宁静生活。颈联则写出了诗人舍弃名利、友人多难的现状,表明他对世俗纷争的超脱态度。尾联则以江湖未定之际,夜半传来樵歌为契机,表达出诗人在新的一年里继续奋斗的决心与信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舟中除夕二首·其二》是明代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王守仁在公元1524年(嘉靖三年)的除夕之夜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在这段时间里,王守仁正担任南京兵部尚书一职,因主张“心学”而遭当权者排挤,被贬谪到贵州龙场。然而,正是在这段艰难困苦的时期,王守仁完成了由“知行合一”向“致良知”的心学思想转变,创立了影响深远的阳明心学体系。
当时正值明朝中期,宦官擅权,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民众疾苦不堪。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王守仁虽身居庙堂之高,却心系百姓,感叹民生之多艰。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漂泊江湖、独舟度岁的孤独之感,以及祈求国运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