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元夕二首

标题包含
元夕二首
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 赖有遗经堪作伴,喜无车马过相邀。 春还草阁梅先动,月满虚庭雪未消。 堂上花灯诸弟集,重闱应念一身遥。 去年今日卧燕台,铜鼓中宵隐地雷。 月傍苑楼灯影暗,风传阁道马蹄回。 炎荒万里频回首,羌笛三更谩自哀。 尚忆先朝多乐事,孝皇曾为两宫开。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王守仁(1472年-1529年),字伯安,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明朝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是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被后世尊为“阳明先生”。 1. 早年经历:王守仁出生于一个书香世...查看更多
模拟吃擦擦擦
去完善

译文
故居今晚是元宵节,独自走向寂静的村庄。 幸运的是还有遗留的古籍相伴,欣喜的是没有车马来打扰。 春天回到茅屋梅花率先开放,月光洒满空旷的庭院积雪仍未消融。 厅堂上的花灯让兄弟团聚,但心中依然挂念远方的亲人。 去年的今天我在燕台休息,半夜听到铜鼓声如地震般深沉。 月亮在苑楼的灯影下若隐若现,风声传来阁道上马匹归来的蹄声。 千里炎荒之地我时常回望,羌笛在三更的夜里发出悲凉的哀鸣。 仍然记得先朝许多欢乐的时光,孝皇曾为我们开启新生活的大门。
模拟吃擦擦擦
去完善
释义
1. 故园:故乡,指作者出生的地方。 2. 蛮村:乡村。 3. 遗经:古代流传下来的经典著作。 4. 春还:春天到来。 5. 草阁:简陋的小屋。 6. 虚庭:空旷的院子。 7. 堂上:房屋的正厅。 8. 重闱:内室,此处指父母居住的地方。 9. 卧燕台:躺在燕台的床上。燕台为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这里代指北京。 10. 铜鼓:古代的打击乐器,声音洪亮。 11. 中宵:半夜。 12. 苑楼:皇宫里的楼阁。 13. 阁道:楼阁之间的通道。 14. 马蹄回:马奔跑的声音。 15. 炎荒:炎热的荒地,这里指被贬谪的地方。 16. 羌笛:古代羌族吹奏的竹笛。 17. 先朝:前朝,这里指明朝。 18. 多乐事:很多快乐的事情。 19. 孝皇:明朝的孝宗皇帝。 20. 两宫:指皇帝和后妃居住的宫殿。
模拟吃擦擦擦
去完善
赏析
《元夕二首》是一组描绘元宵节情景的古诗,表达了诗人个人孤独、思念和怀旧的情感。诗人在面对元夕佳节时,并非沉浸在欢乐的氛围之中,而是独自一人居于蛮村,显得颇为寂寞。在孤独之际,诗人依赖经典文献聊以慰藉。虽然无人邀请,但这也为他带来了内心的宁静。整首诗体现出诗人清高的气质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模拟吃擦擦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明朝正德十四年(1519年),正值元宵佳节之际,文坛领袖、军事家、政治家王守仁以《元夕二首》为题,抒发对传统元宵节庆的感怀和人生哲思。是时,王守仁刚刚经历了人生的波澜起伏,深感人世变幻无常。 在此之前,王守仁以卓越的军事才能辅佐明武宗荡平动乱,因直言敢谏而遭受奸佞诽谤,被贬谪贵州龙场。历经重重磨难后,王守仁在人生低谷时大彻大悟,开创了独特的“知行合一”心学体系。此时虽未完全摆脱宦海风波,但他的心境已逐渐趋于平和,诗词创作也显示出深刻的哲学韵味。 这一时期的元宵节庆,更反映了明朝社会的风貌和文化繁荣。明朝元宵节素有观灯、猜谜等风俗,寓意祈求光明,追求智慧。王守仁在对人生感悟的同时,融入了对传统民俗的热爱和对社会风气的忧虑,体现了一个文人政治家的家国情怀和社会担当。
模拟吃擦擦擦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