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晴
林下春晴风渐和,高崖残雪已无多。
游丝冉冉花枝静,青壁迢迢白鸟过。
忽向山中怀旧侣,几从洞口梦烟萝。
客衣尘土终须换,好与湖边长芰荷。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春天的阳光照耀在树林之下,微风渐渐变得柔和;高山上的残雪已经不多了。
轻柔的蛛丝在空中飘动,花儿静静地在枝头绽放;青山绿水之间,一只白鸟悠然飞过。
忽然间想起了在山中的旧友,多少次梦见在山洞旁的藤萝花丛中漫步。
外面的衣服虽然沾满了尘土,但终究需要换上干净的衣裳,才能与湖边的荷花、菱叶共舞。

去完善
释义
1. 林下:树林之下,指春日阳光明媚的树林之中。
2. 春晴:春天的晴朗天气。
3. 风渐和:风力逐渐缓和,表示春天的温和之风。
4. 高崖:高山上的悬崖峭壁。
5. 残雪:春天里尚未完全消融的积雪。
6. 无多:不多,表示所剩无几。
7. 游丝:春天飘荡在空中的蜘蛛丝,这里用来形容春天的轻盈气息。
8. 冉冉:慢慢地、悠然自得的样子。
9. 花枝静:花开枝头,安静祥和的景象。
10. 青壁:青绿色的石壁,这里形容山色之美。
11. 迢迢:遥远的样子,形容飞鸟飞翔的距离。
12. 白鸟:白色的鸟类,如白鹭等。
13. 忽向山中:忽然转向深山之处。
14. 怀旧侣:怀念过去的同伴和朋友。
15. 几从洞口:几次在山洞附近徘徊。
16. 梦烟萝:梦见如同烟萝般的美景。
17. 客衣尘土:旅人风尘仆仆的外衣,此处借指旅途的辛劳。
18. 终须换:终究需要更换,意味着可以暂时抛开尘世的纷扰。
19. 好与湖边:愿意和湖水为伴。
20. 长芰荷:长久地生活于荷花菱叶之间,寓意过上宁静美好的生活。

去完善
赏析
这首《春晴》描绘了春日阳光下的美好景象,诗人以细腻的笔触表达了自然景色的魅力。开篇的“林下春晴风渐和”展现了初春的阳光逐渐温暖,春风和煦的美景。接下来的“高崖残雪已无多”则勾勒了冬日的寒冷逐渐消退,积雪消融的过程。诗人通过“游丝冉冉花枝静”以及“青壁迢迢白鸟过”进一步描绘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飞鸟悠然自得地在山间飞翔,春天的气息充满生机。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以及对昔日美好时光的回忆。“忽向山中怀旧侣,几从洞口梦烟萝”传递出诗人内心的思绪,虽然忙碌在外,但他依然向往着静谧的山居生活。最后两句“客衣尘土终须换,好与湖边长芰荷”则暗示着诗人渴望摆脱世俗纷扰,过上闲适宁静的生活。这首诗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宁静生活的期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春晴》是明代文学家、军事家王守仁的一首描绘春日景色的诗。这首诗创作于明朝中期,具体年份已经无从考据。当时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农民起义不断。而王守仁在这个时期遭遇了宦海浮沉,他的正直和才能并未得到皇帝的赏识,反而多次受到贬谪。尽管如此,他始终保持了一颗乐观的心,热爱生活,勇于追求真理,这也反映在他的诗歌创作中。
这首诗通过对春天阳光下的美景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这样的情感表达显得尤为珍贵,也反映了诗人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