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其三

标题包含
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其三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王守仁(1472年-1529年),字伯安,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明朝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是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被后世尊为“阳明先生”。 1. 早年经历:王守仁出生于一个书香世...查看更多
青荷古筝
去完善

译文
每个人都能拥有自己的判断准则,万物的变化都源于内心。真是可笑,以前竟然盲目地从外部寻找答案。
青荷古筝
去完善
释义
1. 良知:这里指人的本性和直觉。 2. 定盘针:指南针,比喻内心的准则或道德标准。 3. 万化:万物变化,泛指各种事物和现象。 4. 根源:根本原因,这里指内心。 5. 却笑:讽刺地嘲笑。 6. 颠倒见:错误的看法。 7. 枝枝叶叶:喻指细枝末节的东西。
青荷古筝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定盘针”比喻人心中的道德观念,认为人们内心皆有良知,这是万变不离的根由。诗人嘲讽那些不从内心寻找答案,反而在琐碎事物上浪费精力的做法,提倡向内寻求真理,发掘自我的良知,从而实现内心的安定与和谐。
青荷古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其三》是明代哲学家、文学家王守仁在嘉靖五年(1526年)创作的一首古体诗。这一时期,王守仁担任江西巡抚,主要任务是平定赣南、闽西一带的匪患。由于他在任内平息多处动乱,赢得了朝野上下的一致好评。王守仁在战争之余,将精力投入到讲学传道、培育人才上,这首古诗便是他为弟子们树立道德标杆而作。 王守仁在晚年提出“致良知”学说,强调个体要在内心寻找良知的方向,以达到道德的至高境界。这首诗体现了他对弟子们的期望,即通过关注自身良知,来实现个人修养的提升和为国家的和谐稳定贡献力量。
青荷古筝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