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海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危险和平安从来都不停留在我的心中,就像天空中的浮云飘过太空。宁静的夜晚,大海波涛汹涌,仿佛有三万里之遥;明亮的月光下,一把锡杖在天空中飞舞。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泛海:游览大海。
2. 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子,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市)人,明朝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
3. 险夷:这里指困难和顺利。
4. 滞:阻塞,不通畅。
5. 胸中:内心。
6. 何异:有什么区别。
7. 浮云:漂浮的云彩,这里比喻困难和顺利。
8. 太空:天空。
9. 夜静:夜深人静的时候。
10. 海涛:海浪翻滚的景象。
11. 三万里:形容海面的广阔。
12. 月明:月光明亮。
13. 飞锡:悬挂锡杖在空中飞舞。这里指的是诗人乘风飞翔。
14. 天风:天上的大风。

去完善
赏析
《泛海》是明代思想家、军事家、诗人王守仁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以泛海为题,表达了他面对人生逆境时所持的乐观态度和坚定信念。
首句“险夷原不滞胸中”中的“险夷”指的是人生中的困苦与顺利。诗人认为这些境遇就像浮云一样,不会长久停留在心中,这是他对人生的豁达与通透。
第二句“何异浮云过太空”是对第一句的补充和强调,将心中的困境比作浮云,意味着它们都是暂时的,很快就会过去,无法影响到自己的内心世界。
接下来的两句“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描绘了诗人在月夜宁静之时,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依然坚定前行,象征着他在面对人生逆境时的坚定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泛海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对人生的坚定信念。他坚信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都如同浮云,无法在心中驻足,也终将过去。这种超然物外的境界,使这首诗具有深厚的哲理意味和艺术价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泛海》是明朝著名哲学家、军事家、政治家王守仁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在明朝弘治年间(1488年-1505年)。在这段时间里,王守仁历经坎坷,他曾因为反对宦官刘瑾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砺了自己的意志。后来,刘瑾被诛杀,王守仁得以重新入朝为官,并逐步崭露头角,成为一代名臣。
在这个时期,明朝的社会矛盾逐渐凸显,宦官弄权、政治腐败、民生困苦等问题严重困扰着国家的发展。然而,在这样复杂的时代背景下,王守仁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致力于寻求真理,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念,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