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渡扬子风雨忽作
南徐景物古愁人,薄宦扁舟更水滨。
不识浊醪倾北固,独随寒雨出西津。
连天风浪声兼厉,当路鼋鼍气亦振。
吾道屈伸非一日,世情未要责江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江南的风景让人想起古老的忧愁,我这只小小的官船停在水边。我不明白为什么无法在北方的故土饮酒,却只能独自跟随寒冷的雨水来到西方的小镇。连天的风浪声音令人惊慌,路上的乌龟和鳄鱼也让人害怕。我知道人生的起伏并非一天造成,不必责怪世态炎凉。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强至:宋代诗人,曾任秘书省校书郎等职。
2. 南徐:今江苏镇江一带,为古代长江下游的重要城市之一。
3. 景物古愁人:形容南徐的景物引起人们怀古之思。
4. 薄宦:指官职卑微。
5. 扁舟:小船。
6. 水滨:江边。
7. 不识浊醪倾北固:这句表示自己对酒并不擅长。浊醪,浊酒;北固,山名,在今江苏镇江北。
8. 西津:渡口。
9. 连天风浪声兼厉:形容风雨之声宏大。厉,响亮。
10. 当路鼋鼍气亦振:鼋鼍,传说中的巨鳖和大鳄鱼,这里泛指巨大的水生动物。
11. 吾道屈伸非一日:表达人生道路曲折漫长。
12. 世情未要责江神:表示对于世事的变化不必过于苛求。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扬子江边的风雨景色,表达了诗人面对困境时的豁达与坚韧。诗中的“南徐景物古愁人”表达了对古代景物的怀念之情,同时暗示了诗人此刻的惆怅心情。通过描述“薄宦扁舟更水滨”的画面,展现了诗人微薄的官职和孤独的处境。接下来的两句“不识浊醪倾北固,独随寒雨出西津”则表达了诗人独自面对风雨的决心。
紧接着的“连天风浪声兼厉,当路鼋鼍气亦振”描绘了扬子江面的狂风巨浪,象征着诗人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和挑战。然而,即使在这样的困境中,诗人依然坚信“吾道屈伸非一日,世情未要责江神”,表达了他相信自己的道路总有峰回路转的一天,不必苛求世间的人情冷暖。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将渡扬子风雨忽作》是北宋诗人强至的作品,创作于公元1059年左右。在这一年份前后,强至作为地方官员刚刚卸任,准备回到汴京。强至在这个时期的生活相对安定,但也流露出一些漂泊不定的心情。
这一时段的北宋王朝社会相对繁荣,人民生活稳定。然而,在政治方面,国家内部的党争依然激烈。神宗皇帝在位,支持王安石进行新法改革,期望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这一政治变革影响了国家的方方面面,使北宋社会的矛盾变得更加复杂。
在这样的背景下,强至选择离开任职地,回到京城。他的心情既有期待,也有一丝忧虑。风雨忽作的扬子江头,对于他来说,更像是一个人生的转折点。诗中的形象具有象征意义,传达了诗人对未来旅程的期待和忧虑,以及对生活的坚定信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