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保母帖
黄閍断刻得者谁,双松下殉方壶螭。
其文记述保母李,云是大令之所为。
点画安知尚年少,笔不可掣从儿时。
当其翰墨托久计,异哉岁月如前期。
为怜樵人巧收拾,岂无行道犹嗟咨。
残砖裹送平原家,阅古众帖奚独遗。
穷诹远引商是非,具眼落落多传疑。
尘埃尺纸拂陈迹,闻君好事卷赠之。
简编无端发汲冢,陵谷何年沈岘碑。
坐中赏识本易厌,世外隠伏劳旁窥。
骚人胜士一朝玩,孝子慈孙千古悲。
君不见钟侯书法亦大奇,下穿墟墓求其师。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黄閍断刻现世有谁识,深藏松荫下仙人茶杯现。
诗文讲述保姆李故事,大家说是那位大人的杰作。
笔画精细颇显少年意,经久不衰与儿时技艺无异。
书画寄托长久之计,时间飞逝如同预期。
荒山野岭总有樵夫翻找,感叹此艺尚可存留。
废品包裹送抵平原家,鉴古无数未及此帖。
争论真伪尽皆各执一词,独具慧眼者更觉疑惑重重。
尘埃遍布纸上古籍痕迹,听闻有好事之人愿收藏。
古老竹简意外掘自荒坟,碑铭何时没入深谷山陵。
世间所识往往容易厌倦,隐藏着无限未知尚需细寻。
文人墨客一赏再赏,孝子贤孙传承千年。
君不见钟侯书法堪称奇观,深入废墟寻找昔日恩师。
去完善
释义
1. 黄閍:又称黄城山,在今安徽省全椒县西南20公里处。
2. 断刻:此处指保母帖的拓本。
3. 双松:传说中保母李居住的地方附近的两棵松树。
4. 殉方壶螭:一种神话中的动物,这里用来形容保母帖的精美。
5. 大令:这里指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因其曾任尚书令,故称大令。
6. 点画:指笔画。
7. 笔不可掣:形容笔势流畅。
8. 托久计:寄托了长久的愿望。
9. 异哉:感叹时间过得太快。
10. 前期:预期的期限。
11. 为怜:因为同情。
12. 樵人:打柴的人。
13. 古玩:指收藏的古董字画。
14. 奚独遗:怎么会遗漏呢。
15. 穷诹远引:深入探讨和广泛引用。
16. 商是非:讨论真伪。
17. 具眼:有眼光,能鉴赏。
18. 陈迹:过去的事情。
19. 好事:喜欢多事的人。
20. 简编:书籍。
21. 无端:无缘无故。
22. 发汲冢:发掘古墓。
23. 陵谷:丘陵山谷,比喻世事变迁。
24. 沈岘碑:一块古代的墓碑。
25. 坐中:同座的人。
26. 本易厌:很容易感到厌烦。
27. 世外:指超脱世俗的世界。
28. 隐伏:隐藏不露。
29. 劳旁窥:费心去观察。
30. 骚人:诗人。
31. 胜士:贤士。
32. 一朝玩:一下子就被欣赏。
33. 孝子慈孙:孝顺的子孙。
34. 君不见:这是古人常用的发语词。
35. 钟侯:指钟繇,三国时期魏国著名的书法家。
36. 师:老师,指王羲之。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述《保母帖》的古体诗。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画卷。
首先,诗人以“黄閍断刻”开篇,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暗示了《保母帖》的珍贵和历史价值。接着,通过“双松下殉方壶螭”的意象,传达了《保母帖》历经沧桑、流传至今的过程。
在第三联中,诗人提到了《保母帖》所记载的李姓保母,以及该书法作品为大令所作的事实。这一部分通过对人物和事迹的叙述,使作品的历史背景更加丰富。
接下来的四联,诗人通过对《保母帖》艺术价值的赞美,表达了对古人智慧和技艺的敬仰之情。他巧妙地运用“点画”“笔不可掣”“翰墨”等词语,生动地描绘了作品的细节和风貌。同时,诗人还借用了“异哉岁月如前期”的比喻,强调了作品穿越时空的魅力。
接下来,诗人通过对“樵人巧收拾”“残砖裹送平原家”等情节的描绘,展示了《保母帖》在民间的传播和收藏过程。最后,他以“穷诹远引商是非,具眼落落多传疑”的诗句,表达了人们对传世珍品的珍视和探究。
在尾联中,诗人以“简编无端发汲冢,陵谷何年沈岘碑”的设想,揭示了文物古迹在历史长河中的变化与传承。紧接着,他通过“坐中赏识本易厌,世外隠伏劳旁窥”的议论,表达了世人对艺术作品审美态度的差异。最后,诗人以“骚人胜士一朝玩,孝子慈孙千古悲”的感慨,呼吁人们珍惜历史遗产,弘扬传统文化。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保母帖》的深入剖析和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深厚的诗词功底和文化素养。全诗构思巧妙,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咏保母帖》是南宋词人王易简的一首题画诗,创作于宋宁宗庆元年间(1195-1200年)。这个时期正值宋朝政治腐败、民不聊生之际,同时也见证了儒学复兴的历史进程。
王易简生活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中,他的人生经历充满了坎坷和无奈。他原本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士人,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在官场崭露头角,而是选择成为了一位民间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以反映社会现实、抒发个人情感为主,表达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王易简创作了《咏保母帖》这首题画诗。通过对保母帖这一文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古人道德风范的敬仰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也传达出他对忠孝节义思想的推崇和对家庭伦理观念的重视。这首诗歌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尚,也体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