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初春

标题包含
初春
春来日渐长,醉客喜年光。稍觉池亭好,偏宜酒瓮香。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王绩(590年-644年),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省万荣县)人。唐朝初年著名文人、隐士,隋朝大臣王通的弟弟。 王绩早年颇有才华,但多次参加科举考试未中。在隋朝时期,曾任秘书省正字、扬州六...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春天来临,白天逐渐变长,喝醉的游客喜欢这美好的时光。稍微觉得池塘边的亭子不错,特别适合储藏美酒的地方。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春来日渐长:指春天来临,白昼渐长。 2. 醉客:指喝醉酒的人,此处可能是诗人自嘲。 3. 年光:年华,时间。 4. 稍觉池亭好:稍,稍微;池亭,池塘边的亭子。 5. 偏宜酒瓮香:偏宜,特别适宜;酒瓮,装酒的陶罐。
去完善
赏析
《初春》这首诗描绘了春天到来时诗人的愉悦心情。首句“春来日渐长”形象地说明了春天的到来使白昼逐渐变长的自然现象。接下来的“醉客喜年光”表现了诗人作为醉客欣赏着春日的美好时光,沉醉其中。诗人以“稍觉池亭好,偏宜酒瓮香”作结,用池塘边的亭子和美酒表达了他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给人以清新愉悦之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初春》是唐代诗人王绩的一首五言诗,创作于公元659年。当时王绩已步入老年,生活在山西太原一个山清水秀的村落,过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他以清新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景色,表达了自己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在王绩所处的初唐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迅速,文化艺术繁荣。诗歌在这个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许多著名的诗人如杜甫、李白等都活跃在这个时期。然而,王绩作为一个隐居田园的诗人,并未受到太多的关注。他的诗歌以描绘自然、抒发个人情感为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艺术价值。 《初春》这首诗表现了王绩对春天的敏锐观察和对生活的热情。他在诗中描述了初春时节万物复苏的景象,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通过描写自己在田间劳作的情景,展现了诗人热爱生活、关注民生的情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