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次白云端和尚韵礼杨岐会禅师塔

标题包含
次白云端和尚韵礼杨岐会禅师塔
来拜东山祖,峰高日未央。 遐瞻心已足,右绕兴何长。 啼鸟惊人去,飞花过水香。 西河牙爪在,曾不媿汾阳。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智愚,俗姓陈,字无智,号虚堂,法号释智愚,南宋时期禅宗高僧。他生于1185年,卒于1269年,享年84岁。 释智愚出生于浙江台州临海县(今浙江省临海市)的一个书香世家。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博览...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来朝拜东边的山脉始祖,山峰高耸日光还未消退。 向远方展望心中已足够满足,右侧环绕的景色让人兴致盎然。 鸣叫的鸟儿惊走了行人,飘落的花瓣随着水流散发着清香。 西山边上的土地依然存在,曾经不愧为汾阳之地。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次:这里是写诗的程序或顺序的意思。 2. 白云端和尚:未找到具体人物,可能是作者的朋友或熟悉的出家人。 3. 杨岐:是唐代的一位禅宗大师,他的塔就是纪念他的地方。 4. 释智愚:宋朝的一位著名禅僧,与苏轼、黄庭坚等都有交情。 5. 东山祖:指杨岐会禅师,因为他在东山的庙里修行过。 6. 日未央:是说太阳还没有落山,表示时间还早,表达了诗人对禅师的敬仰之情。 7. 遐瞻:向远处看,这里形容对禅师的思念。 8. 心已足:内心充满了满足。 9. 右绕:佛教中的礼仪动作,向右转圈。 10. 兴何长:兴致很高。 11. 啼鸟:鸣叫的鸟儿。 12. 惊人去:突然飞走,给人惊喜。 13. 飞花:飞舞的花瓣。 14. 过水香:随着水流飘过的花香。 15. 西河:古地名,位于今山西太原一带。 16. 牙爪:比喻力量、权威。 17. 曾不媿汾阳:意思是不愧为汾阳地区的人物,表达了对杨岐会禅师的敬仰之情。
去完善
赏析
《次白云端和尚韵礼杨岐会禅师塔》是宋代僧人释智愚的一首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禅宗大师杨岐会的敬仰之情。诗人以山为背景,描绘了登临高峰、瞻仰禅塔的情景。“来拜东山祖,峰高日未央”,表达了对禅宗始祖的尊敬和敬仰之情,同时也强调了山峰之高、太阳未落的景象,为全诗营造了宏伟的氛围。 “遐瞻心已足,右绕兴何长”,表现了对禅宗大师杨岐会思想的深刻理解和对佛学的崇敬。诗人认为,只要远远地瞻仰杨岐会的思想,心灵就已经得到了满足;而围绕禅塔右行礼拜,则更加深了对禅宗的信仰和热情。 “啼鸟惊人去,飞花过水香”,这两句诗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勃勃和禅意的交融。诗人用啼鸟和飞花这两个生动的意象,传达了内心对生命和自然的感悟,体现了佛教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西河牙爪在,曾不媿汾阳”,表明杨岐会在佛学领域的造诣极高,如同唐代汾阳王郭子仪那样功成名就。诗人通过将杨岐会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相比拟,进一步突出了禅宗大师的智慧和成就。整首诗充满了对杨岐会禅师的敬仰之情,以及对禅宗哲学的深刻理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次白云端和尚韵礼杨岐会禅师塔》是南宋时期的著名诗僧释智愚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末年,正值中国历史上的宋金对峙时期。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释智愚作为一位高僧,对禅宗佛学有着深厚的造诣和独到的见解。他在这首诗中以杨岐会禅师塔为主题,表达了对禅宗的敬仰和对佛法的崇敬之情。 在这个时期,释智愚的个人经历也颇为坎坷。他曾多次游历各地,拜访高僧,学习佛法,最终成为一位具有影响力的诗僧。在这个过程中,他与白云端和尚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共同探讨佛学问题,互相启发。在白云端和尚去世后,释智愚为了纪念这位好友,特意写了一首《次白云端和尚韵礼杨岐会禅师塔》来表达对逝去朋友的怀念之情。 在释智愚所处的时代,佛教在中国社会有着广泛的影响,禅宗作为佛教的一个分支,以其独特的修行方式和哲学思想吸引了众多信徒。释智愚作为禅宗的高僧,他以诗歌的形式传播禅宗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