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淮阴侯庙

标题包含
淮阴侯庙
淮阴本自市人子,始定三齐便请王。 明哲保身非所责,如何终欲比张良。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沈遘(1047年-1097年),字文通,号云巢,浙江钱塘人。他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人,历任太常博士、尚书礼部员外郎、知制诰等职。 沈遘出身于书香世家,自幼聪颖好学,才华横溢。他年轻时便以诗名闻天下...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淮阴:古地名,即今江苏淮安。这里指西汉开国功臣韩信,他被封为淮阴侯。 2. 本自市人子:出自《史记·韩信卢绾列传》中的“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以及此?’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耳。’上曰:‘若所追者谁何?’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3. 三齐:韩信曾封为齐王,后因谗毁被降为淮阴侯。三齐是古代齐国的三个时期,分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姜齐、田齐和秦朝灭亡后的楚汉战争时期的齐国。 4. 请王:请求封为王。这里指韩信在楚汉战争中帮助刘邦取得胜利后被封为齐王。 5. 明哲保身:指善于观察形势,用智慧保全自己。这里指韩信在政治斗争中未能做到明哲保身,最终被吕后杀害。 6. 张良:西汉初年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因辅佐刘邦建立汉朝有功被封为留侯。
去完善
赏析
《淮阴侯庙》是宋代诗人沈遘对西汉开国功臣淮阴侯韩信的悼念之作。诗中通过对韩信生平的回顾,表达了对这位悲剧英雄的惋惜和感慨。 首句“淮阴本自市人子”点出了韩信出身贫寒,曾以屠猪为业。然而他胸怀壮志,勤奋努力,终于成为一代名将。接下来的“始定三齐便请王”描述了韩信协助刘邦平定三齐之地,立下赫赫战功,并因此被立为楚王。“三齐”指的是当时战国七雄中的齐国、鲁国和楚国。 次句“明哲保身非所责”表明了作者对韩信在战争中所表现出的智慧和勇气的赞赏。作为军事家,韩信无疑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物。然而,诗人在后半句提出了质疑:“如何终欲比张良?”暗示韩信在功成名就之后,未能像张良那样急流勇退,最终落得被杀的下场。 通过对比韩信与张良的人生结局,沈遘警示人们要居安思危,学会在取得成就后及时抽身,以避免悲剧的发生。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对韩信悲剧命运的深深同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淮阴侯庙》是北宋诗人沈遘的一首古体诗,创作于仁宗朝(1023-1063年)时期。这个时期,沈遘在朝为官,担任翰林学士、尚书礼部员外郎等职位。他的政治生涯几经波折,曾因为直言进谏而遭贬谪,后又因才华出众得到皇帝的赏识。 在这首诗的创作时期,中国正处于北宋中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但与此同时,官僚腐败、土地兼并等问题也十分严重。在这个背景下,沈遘作为一个有理想的士大夫,对国家的治理和人才的选拔有着深刻的关注。 他在《淮阴侯庙》一诗中,通过对淮阴侯韩信的赞美,表达了对自己才能的自信和对国家治理的关注。他认为韩信这样的英雄豪杰,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和重用,而不是被埋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这种观点反映了沈遘对当时官僚体制的不满和对人才选拔制度的反思。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