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彦达至公安
未识南阳有卧龙,阿瞒先已畏南风。
如何赤壁分三国,不向神州决两雄。
营峡晚图千虑失,截江初意一丸封。
苍茫汉日西南落,莫道无由却复中。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没有发现南阳有卧龙这样的人物,阿瞒(曹操)已经畏惧南方的力量。
赤壁之战为什么划分了三国格局?原因不在神州大地上两位英雄的对决。
在营峡营造防御工事失去千次思考的机会,截断长江的初衷是封锁敌军的水路。
苍茫的太阳从西南方落下,不要以为没有办法再回到中原。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南阳: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古代属于楚国范围。卧龙:指诸葛亮。因诸葛亮曾在南阳卧龙岗隐居,故称。
2. 阿瞒:曹操的字。
3. 赤壁:位于今湖北省境内,长江下游南岸的赤壁山。三国:东汉末年,刘备、孙权与曹操争夺天下的历史时期。
4. 神州:中国。两雄:指刘备和孙权。
5. 营峡:位于今重庆市奉节县东部的夔门,又称瞿塘峡。此处为古战场之一。
6. 截江:指刘备与东吴争夺荆州的故事。
7. 一丸封:形容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8. 汉日:指太阳。这里指夕阳。
9. 无由:没有理由、原因。却复中:退而复入的意思。
去完善
赏析
赏析:这首古诗是诗人胡寅与彦达一起游览公安时所作,借以表达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许。诗的开篇“未识南阳有卧龙,阿瞒先已畏南风”,提到南阳的卧龙(即诸葛亮)以及曹操的畏惧之情,以此来象征人才的强大作用和国家间的竞争;接下来的诗句“如何赤壁分三国,不向神州决两雄”,通过赤壁之战的历史事件,指出战争胜负并非仅靠地理位置决定,还需依靠双方的智勇和力量。此后的“营峡晚图千虑失,截江初意一丸封”两句描绘了战争的残酷性和不可预测性,意在告诫人们要警惕战乱带来的巨大破坏。结尾“苍茫汉日西南落,莫道无由却复中”则表达了作者对世界和平、国家繁荣的深切愿望。全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反思以及对未来和平的期望,体现出诗人深沉的历史眼光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彦达至公安》是南宋诗人胡寅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168年,正值南宋孝宗在位时期。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胡寅正担任荆州公安知县一职。当时,他面临着国家政治危机、战乱频繁的局面。在这样的背景下,胡寅深感自己作为官员的责任重大,因此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对和平与富饶的渴望。
此外,这首诗还反映了胡寅与友人彦达之间的深厚友谊。他们在共同面对国家和个人的困境时,相互扶持、鼓励,体现了文人墨客之间患难与共的精神。
总之,《和彦达至公安》是胡寅在南宋时期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背景涵盖了作者的人生际遇、时代背景以及他与友人之间的深厚友谊。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这首诗的独特韵味和深刻的主题。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