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求米
绝粮缺酒两堪悲,宁可无杯不可饥。
谩有黄花供老眼,正无红粒续晨炊。
太官羔酒何须羡,朝士茱萸亦谩思。
聊与重阳添故事,不妨乞米赋新诗。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处境尴尬愁断肠,决意不借酒消愁。
纵有菊花娱晚年,无奈米粮仍匮乏。
朝中豪宴不必艳慕,茱萸虽香只增忧。
恰逢重阳助兴致,试以乞米诗赋新篇。
去完善
释义
1. 绝粮:缺乏粮食,指粮食短缺的状况。
2. 缺酒:缺少酒饮,指酒不足的情况。
3. 堪:可以,能够。
4. 宁可:宁愿。
5. 无杯:没有酒杯,此处指没有饮酒的欢愉。
6. 不可饥:不能忍受饥饿。
7. 黄花:黄色的花朵,此处特指菊花。
8. 供老眼:提供给老花眼的观赏。
9. 红粒:红色的粮食,此处指红豆或高粱等杂粮。
10. 晨炊:清晨做饭。
11. 太官:古代宫廷中的厨师。
12. 羔酒:用羊肉酿造的酒。
13. 何须羡:不需要羡慕。
14. 朝士:朝廷官员。
15. 茱萸:常绿乔木,果实红色,可酿酒。
16. 谩思:随意思考,漫不经心地考虑。
17. 重阳: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
18. 添故事:增加有趣的事情。
19. 不妨:不妨事,表示没有什么妨碍。
20. 乞米:请求赐予粮食。
21. 赋新诗:创作新的诗歌。
去完善
赏析
《九日求米》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在重阳佳节之际对粮食和酒的渴望,以及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切之情。全诗以描绘贫病交加的困境开篇,作者在诗中将粮食比作美酒,表现出对温饱问题的关注。接下来作者以黄花的凋谢和红粒的缺乏形象地表达了丰收的向往。而后通过对比宫中佳肴和国士佩戴的茱萸,揭示了社会不公的问题。最后,诗人自我慰藉并寄希望于未来的美好生活。整首诗寓意深刻,语言质朴,富有哲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九日求米》是南宋诗人滕岑的一首描绘贫穷生活困境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61年至1208年之间,即南宋孝宗赵昚时期。在这段时间里,滕岑的个人生活颇为艰辛,他曾因家庭贫困而多次寻求生计,最终在老年时出任国子监主簿一职。
在滕岑生活的时代,南宋正处于经济衰退、社会矛盾激化的时期。由于金兵的不断侵扰,南宋国土大片沦陷,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朝廷内部也矛盾重重,皇帝昏庸无能,宦官权臣当道,导致民不聊生。在这种背景下,滕岑作为一个关心民生疾苦的知识分子,他以自己亲身经历为基础,创作了这首反映百姓苦难的诗歌。
《九日求米》以重阳节为背景,通过描述作者在这一天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去求米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贫穷生活的深深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这首诗不仅反映了滕岑个人的人生际遇,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具有深刻的历史价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