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舟过桐庐作

标题包含
舟过桐庐作
三年常作客,几度溯前川。 山合疑无路,谿回别有天。 虹分遥电雨,风袅近虚烟。 归路知多少,啼鹃云树边。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俞德邻(1894年-1973年),原名俞明震,字德邻,浙江绍兴人。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外交家和教育家。 早年经历:俞德邻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在1911年参加...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三载时光如过客,曾几何时再访前川? 山色空蒙疑无路,溪流蜿蜒显幽境。 彩虹横空犹如遥远闪电,风雨之间似见虚无烟雾。 渐行渐远不知路在何方,唯有杜鹃啼哭于云端树木之间。
去完善
释义
1. 舟过桐庐:指乘坐船只在桐庐经过。桐庐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境内。 2. 三年常作客:意指作者在外旅行了三年之久。 3. 溯前川:沿溪而上,这里是作者要回到故乡的比喻。 4. 山合疑无路:山脉聚集在一起,让作者感觉好像没有出路。 5. 谿回别有天:溪流环绕,给人一种别有洞天的感觉。 6. 虹分遥电雨:彩虹出现在遥远的雷电雨中。 7. 风袅近虚烟:微风轻拂,将烟雾吹散。 8. 啼鹃云树边:杜鹃鸟在云端树木之间鸣叫。
去完善
赏析
《舟过桐庐作》是宋代诗人俞德邻的一首描绘旅途风光的诗。诗中作者以舟行桐庐的经历为线索,展现了山间水路、自然风光和内心的感慨。 首联“三年常作客,几度溯前川”,说明作者经常外出游历,历经多次溯江而行。这里的“三年”并非确数,而是表明一种长期在外的生活状态。 颔联“山合疑无路,谿回别有天”,描述了在群山环绕之中,感觉仿佛没有出路;而溪流曲折处,又别有一番天地。这里表达了在山间行走时的奇特感受。 颈联“虹分遥电雨,风袅近虚烟”,描绘了风雨中的自然景观:远处的彩虹如同闪电般分开雨滴,近处的微风将轻烟袅袅升起。这一联形象生动,极富诗意。 尾联“归路知多少,啼鹃云树边”,抒发了作者感叹归途漫长,不知还有多少山水要翻越。然而在这过程中,也有杜鹃在云端树林旁啼鸣。这一联传达出作者在面对旅程艰辛时仍然保持乐观的心态。 全诗通过描绘沿途风景,表现了作者在长途跋涉中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同时,诗人也借景抒情,寄托了思念故乡的感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舟过桐庐作》是南宋诗人俞德邻的一首词。这首词创作于公元1259年,正值南宋晚期。当时,蒙古帝国对南宋形成强大的军事压力,国内政治局势动荡不安,民生困苦。 在这一年,俞德邻因为战乱而与家人失散,独自行走在江淮地区。他在旅途中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内心充满了忧虑和悲痛。在这种背景下,他写下了这首描绘沿途风光的词,以表达自己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之情。 在《舟过桐庐作》中,俞德邻以“水鸟风帆”为线索,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同时也传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然而,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种愿望只能是一种无奈的幻想。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