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乐会雷令数惠笋作诗为谢

标题包含
乐会雷令数惠笋作诗为谢
朝餐敢叹庖无肉,食罢时时自扪腹。 肯羡何侯日万钱,不学天随尝杞菊。 传闻乐会似淇园,坐想猗猗千亩绿。 邦人富比万户侯,县尹清亷仍不俗。 尺书远致拟兼金,锦绷解缚排寒玉。 为君急食不敢余,恐被南风吹作竹。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李光,字泰发,号转庵,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李光生于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中进士,历任县令、知州等职。在任期间,他...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早餐即使没有肉食也感叹厨师的手艺,饭后时常自己摸摸肚子。 何必羡慕何侯每天有万千佳肴,学天随先生品尝枸杞菊花。 听说乐会的风光好似淇园,想象那繁茂的竹林绿意盎然。 百姓富足胜过万户侯,县尹清廉却又非同一般。 远方寄来的信希望可以换到金子,信里诉说着苦寒的日子。 为了你的温饱我不能有丝毫保留,怕这饭被南风一吹变成了竹子。
去完善
释义
1. 乐会:地名,位于今中国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区。 2. 雷令:宋朝时期地方官吏的一种称呼。 3. 数惠笋:频繁赠送竹笋。数,频繁;惠,赠送;笋,竹笋。 4. 庖无肉:厨房里没有肉。庖,厨房;无肉,没有肉。 5. 时自扪腹:时常自己抚摸肚子。扪腹,抚摸肚子。 6. 肯羡何侯日万钱:不肯羡慕何侯每天花费一万钱。肯,愿意;羡,羡慕;何侯,指何晏,三国时期魏国大臣;日万钱,每天花费一万钱。 7. 不学天随尝杞菊:不学习天随子品尝枸杞和菊花。天随,唐朝诗人陆龟蒙的别号;杞菊,枸杞和菊花。 8. 淇园:古代卫国苑圃名,以产竹子闻名。这里用来比喻乐会的竹林。 9. 坐想猗猗千亩绿:想象那茂盛的绿色竹林有千亩之大。坐想,想象;猗猗,形容竹子茂盛的样子;千亩绿,一千亩的绿色竹林。 10. 邦人富比万户侯:乐会的百姓富裕程度可以和万户侯相比。邦人,百姓;富比,富裕程度相比;万户侯,古代诸侯等级,拥有万户百姓的封地。 11. 县尹清亷仍不俗:县里的官员清廉而且品质高尚。县尹,县官;清亷,清廉;仍,仍然;不俗,品质高尚。 12. 尺书远致拟兼金:一封书信从远方寄来,好像价值连城的黄金。尺书,书信;远致,从远方寄来;拟兼金,好像价值连城的黄金。 13. 锦绷解缚排寒玉:解开裹着竹笋的锦绣包裹,如同排列整齐的寒玉。锦绷,锦绣包裹;解缚,解开包裹;排寒玉,比喻竹笋,将竹笋比作寒冷的玉石。 14. 为君急食不敢余:为你急忙吃下这些竹笋,不敢留下多余的。为君,为你;急食,急忙吃下;不敢余,不敢留下多余的。 15. 恐被南风吹作竹:担心剩下的竹笋会被南风刮走变成竹子。恐被,担心被;南风吹作竹,南风将竹笋吹走变成竹子。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李光写给好友雷令的答谢诗。诗人以自己质朴的生活态度和友人的关爱为背景,借竹笋表达了诗人和雷令之间的深情厚谊。首联写自己的贫穷生活,餐盘里并没有肉,但诗人却自我安慰说吃饱了肚子就是幸福。颔联诗人表示不愿羡慕那些奢侈的生活,宁愿像宋朝文人苏天随那样品尝枸杞菊花茶,保持清高脱俗的精神风貌。 颈联诗人想象雷令家乡的竹林景象,就像《诗经·淇奥》中的淇园一样美丽。由此看出诗人对雷令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尾联中“锦绷解缚排寒玉”描绘出笋尖如玉石般晶莹剔透的质感,象征着诗人和雷令之间纯洁高尚的情谊。最后两句则写出了诗人对竹笋的热爱和对雷令的感激之情。整首诗语言质朴而富有生活气息,情感真挚且充满诗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宋朝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的初夏时节,李光在山阴县白鹿堂度过了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此时的他虽已过花甲之年,却仍然以饱含深情的笔墨抒写着对世事的热爱。那日正午时分,阳光明媚,诗人正与友人座谈论诗,忽然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原来是当地雷令送来一批新鲜竹笋。捧着这清翠欲滴的礼物,诗人感慨万分,随即挥毫泼墨,赋得此诗以答谢雷令之盛情。 在这首诗诞生的时期,中国正处于南宋与金朝南北对峙的历史阶段。身为北宋遗民的李光,曾力主抗金,并两度担任尚书左丞兼资政殿大学士,但最终因坚守抗金立场而被权臣史弥远构陷,流放山阴。虽然饱受政治迫害,但李光依然矢志不移地关注着国家前途和人民疾苦。他在山阴县的白鹿堂边建立了一个简陋的书斋,时刻准备着报效国家,赴汤蹈火。 这首诗以竹笋为喻,既表现了诗人坚守节操的高尚品质,又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感激之情。诗句中流露出他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同时也展现了他个人在与时代风云变幻中的无奈与坚韧。这便是《乐会雷令数惠笋作诗为谢》的创作背景。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