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颂古十七首 其七

标题包含
颂古十七首 其七
潭不见,龙不现,亲到龙潭须活荐。 莫学承虚接响人,守株待兔亡机变。 知机变,盏子扑落地,楪子成七片。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颂古:即禅宗“颂古”体诗歌,以颂扬佛典中蕴涵的禅理为主题。 2. 宗演:南宋云门宗僧人。 3. 潭不见,龙不现:意指要领悟真理必须亲身实践,亲自去体验,不能仅凭听闻或旁观。 4. 亲到龙潭须活荐:龙潭,喻指修行之地;活荐,谓亲身体验、感悟。 5. 承虚接响:泛指迷信虚无、没有实际依据的事物。 6. 守株待兔:成语,比喻墨守成规,不知变通的人。 7. 亡机变:丧失生机与变化,意指无法适应不断变化的现实世界。 8. 知机变:能够洞察事物发展的时机和规律。 9. 盏子扑落地,楪子成七片:这里用比喻形容事物在瞬间发生剧变,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事物发展中的突变。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禅宗思想为主题,通过隐喻和寓言的方式传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追求真理和觉悟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具备灵活应变的能力,不能拘泥于固定的观念和方法。诗人用“潭不见,龙不现”来形容寻求真理的过程,暗示我们需要亲自去体验和实践,而不是盲目跟从他人的教诲。同时,诗人警告我们不要做那种只知道死板地遵守规则、等待机会的人,而要像那个敏捷的盏子一样,能够灵活应对各种变化。这首诗表达了禅宗提倡的自性自悟、不拘一格的理念,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哲理启示。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颂古十七首 其七》是宋代诗人释宗演所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126年至1148年之间,这是宋朝时期的一段动荡时期。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国家战乱频繁,人民生活困苦。面对这种社会现实,释宗演作为一个僧人,以其深厚的佛学修养和敏锐的观察力,对历史和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在诗中,释宗演以“尽日寻春不见春”来形容当时的社会状况,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同时,他也借用了历史人物的故事,如苏秦、孟母等,来表达对知识和教育的重视,以及对人格品质的赞美。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