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宴应诏赋韵得前字
芬芳禁林晚,容与桂丹前。
横空一鸟度,照水百花然。
绿野明斜日,青山澹晚烟。
滥陪终宴赏,握管类窥天。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迷人的禁林在傍晚时分散发着芬芳的气息,我在桂花飘香的庭院前逗留徘徊。一只鸟儿划过天际,落在水面上的花儿仿佛都焕发出了生机。绿色的田野在夕阳的余晖中闪闪发光,远处的青山沐浴在淡薄的晚烟之中。我受邀参加这美好的晚宴,手握笔杆仿佛在欣赏大自然的画卷。
去完善
释义
1. "禁林":皇宫中的园林。
2. "桂丹":即丹桂,这里指代皇家园林中的桂树。
3. "度":飞翔。
4. "照水":映在水中的倒影。
5. "百花然":百花盛开的样子。
6. "绿野":绿色的田野。
7. "斜日":夕阳。
8. "澹":恬静,宁静。
9. "晚烟":傍晚的烟雾。
10. "滥陪":滥竽充数地陪伴。
11. "终宴赏":参加宴会。
12. "握管":执笔。
13. "窥天":仰望天空。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宫廷宴会景象的诗。诗的前两句“芬芳禁林晚,容与桂丹前”,描绘了宫殿中桂树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给人一种愉悦的感觉。诗人通过芬芳的禁林和桂树的形象,展现了皇宫的美丽与宁静。
接下来的四句“横空一鸟度,照水百花然。绿野明斜日,青山澹晚烟”,则是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进一步表现了宴会环境的优美。从飞鸟掠过天空,到映在水中的花朵,再到夕阳下的绿色原野和朦胧的青山晚烟,这一切都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卷,使人心旷神怡。
最后两句“滥陪终宴赏,握管类窥天”,表达了诗人作为陪宴者的心情。尽管他只是一个陪宴者,但他仍感到荣幸,手中的笔仿佛成为他观察世界的一扇窗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唐初,国泰民安。一位年轻的才子虞世南因其博学多才而颇受皇帝赏识。他才华横溢,文采飞扬,尤以五言诗见长。在这首《侍宴应诏赋韵得前字》中,他以“前”字为韵脚,巧妙地描绘了宴会上的场景和气氛,展现了他对诗歌的独特见解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是在唐太宗时期(626年-649年)。在这段时间里,虞世南的生活相对安定,他在朝廷任职,积极参与政务,同时也致力于文学创作。在唐太宗的提倡和支持下,当时的文人墨客们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形成了富有朝气的文化氛围。
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是唐朝的建立和发展。经过长期的战乱,国家逐渐走向统一和繁荣。唐太宗李世民采取了开放的政策,广纳贤才,重视文化建设,使得国家政治稳重、经济繁荣、文化兴盛。在这样的背景下,虞世南和其他文人共同开创了唐代文学的新局面,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