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感兴

标题包含
感兴
清风有佳意,逢者为一娱。 曾不救饥渴,政尔飘襟裾。 凡物贵有用,论诗用则无。 诗成亦自咏,侘傺或昭苏。 身名不相涉,二者如参商。 迟其议论公,旷越百世长。 于人已无益,离离坟草荒。 不知史册上,更是谁芬芳。 犹足厉世俗,曰此有耿光。 生前文字冗,寸札蓐荑稂。 及后乃大行,家有星河章。 君欲知其人,近世苏与黄。 夫有酷吏事,良不为奇屯。 俗子来吾前,有语无由伸。 其愚正可置,而又何为嗔。 勿如孤竹子,宇宙生涯垠。 匪惟狎樵牧,浩浩冥疏亲。 鸟故不乱行,兽故不乱群。 在山为远志,出山为小草。 不足凋谢安,适可谓殷浩。 夫亦有所怀,非必著枯槁。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清凉的微风有美好的含义,但当你遇见它时,不过只是为了寻求片刻的娱乐。就像那些不能解决饥饿和口渴的人一样,只能让自己的衣襟随风飘荡。万物以实用为贵,诗歌却似乎并无太大作用。当诗歌完成时,诗人会自己吟咏,有时充满悲伤,有时又充满活力。诗和作者本人并没有太大关联,它们就像是天空中的星星,彼此永不相遇。然而,它们的言论却可以穿越时空,照亮百代。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些诗句可能毫无益处,直至最后化为荒芜的坟墓。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却因芬芳而永存。这样的诗篇足以启示世人,使人生充满光明。诗人一生辛勤创作,每一封信都充满了真诚的情感。然后,他们的作品在后世广为流传,每家每户都传唱他们的诗词。你想要了解这样的一位诗人吗?他来自近代的苏轼和黄庭坚。虽然他们有些行为可能被批评为严苛甚至过分,但当他们面对庸人时,他们会无言以对。他们的愚蠢足以被原谅,那么为什么要生气呢?不如像那孤竹子的诗人,他的宇宙生涯无限广阔。他不仅熟悉田园生活,还与自然世界亲密无间。鸟儿依然自由自在地飞翔,野兽依然自由自在地成群结队。他在山中时是远志,离开山就是一棵不起眼的小草。但这并不影响他的人生,他可以轻松地看待这一切,就像那个叫做殷浩的人一样。这位诗人也有所怀,但他并不需要把这些表现在外。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清风有佳意,逢者为一娱:清风有美好的寓意,遇到的人能够从中得到乐趣。 2. 曾不救饥渴,政尔飘襟裾:清风不能解决人的饥渴问题,只能让衣襟飘动。 3. 凡物贵有用,论诗用则无:世间万物贵在实用,但谈论诗歌却不能追求实用。 4. 诗成亦自咏,侘傺或昭苏:诗歌创作完成后可以自我欣赏,有时会给人带来启发和振奋。 5. 身名不相涉,二者如参商:名声与现实生活没有直接关系,两者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遥远。 6. 迟其议论公,旷越百世长:等待人们对诗歌的评价,要经过漫长的岁月。 7. 于人已无益,离离坟草荒:对于人们来说,诗歌并没有实际的好处,只有被遗忘的坟墓旁的荒草。 8. 不知史册上,更是谁芬芳:不知道在历史上,还有哪些人的作品能流传下来。 9. 犹足厉世俗,曰此有耿光:诗歌仍然有力量激励世人,因为它有一种独特的光辉。 10. 生前文字冗,寸札蓐荑稂:在世时写作的文章很多,但这些小纸条就像杂草一样。 11. 及后乃大行,家有星河章:等到去世后,这些诗篇才会广为传颂,如同星河流转般灿烂。 12. 君欲知其人,近世苏与黄:如果你想了解这样的人,可以参考近代的苏轼和黄庭坚。 13. 夫有酷吏事,良不为奇屯:尽管他们有一些令人惊叹的事,但并不奇怪。 14. 俗子来吾前,有语无由伸:那些平庸的人在面前,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 15. 其愚正可置,而又何为嗔:他们的愚蠢可以被忽视,为什么要对他们生气呢? 16. 勿如孤竹子,宇宙生涯垠:不要像孤独的竹子那样,生活在广阔的世界里。 17. 匪惟狎樵牧,浩浩冥疏亲:不仅亲近那些打柴放牧的人,还要广泛地接触各种人。 18. 鸟故不乱行,兽故不乱群:鸟类不会随意行动,兽类也不会随意聚集成群。 19. 在山为远志,出山为小草:在山里是珍贵的药材,出了山却成了普通的小草。 20. 不足凋谢安,适可谓殷浩:不足以使谢安感到悲伤,但可以说他就像殷浩一样。 21. 夫亦有所怀,非必著枯槁:诗人也有自己的情怀,不一定要表现在苍白的诗句中。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独特思考。首先,诗人指出万物贵在有用,而诗歌虽然美妙却并无实质用途,因此难免会被世人冷落。然而,诗歌仍能使人心情愉悦,抚慰孤独的心灵。接着,诗人阐述了个人的名声和实际贡献可以截然不同,真正重要的是发挥自己的作用,为后世留下美好品质。 诗人以苏、黄二人为例,尽管他们生前的诗文并未得到广泛认可,但身后却被后人尊为经典。这说明,人生价值并非只在于一时的荣誉,更在于长久的品质和影响。同时,诗人提醒我们不要过于在意别人的评价,保持独立思考,勇敢追求自己的理想。 最后,诗人以孤竹子为背景,表达了一种宁静致远的人生态度。他认为,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关注内心的真实感受,而不是过分追求名利。这种超脱尘世的境界,正是诗人所推崇的人生哲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感兴》是南宋诗人孙嵩的一首古体诗。这首诗创作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左右,正值金国灭北宋、南宋初立之际。在这段时间里,孙嵩经历了国破家亡的悲痛,对家国沦陷和民族危亡有了深刻的体悟。 当时南宋朝廷偏安一隅,只求苟且偷生,并未全力抗金,导致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在此背景下,孙嵩深感恢复河山的责任重大,却报国无门,只能寄情山水,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他用诗歌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族尊严的坚守,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情怀。 在《感兴》中,孙嵩写道:“独有山川近,仍怜草木青。百年忠义气,千古史书馨。”表现了诗人身虽卑微,心忧天下的豪情壮志,以及向往和平繁荣的美好愿景。而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也为孙嵩的诗增添了深沉的历史内涵和深厚的家国情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