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莲台
秋台好登望,菡萏发清池。半似红颜醉,凌波欲暮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秋天的时候,我喜欢登上高台眺望远方,看到池塘里盛开的荷花。她们看起来就像是喝了美酒的红颜佳人,摇曳生姿,美丽动人。
去完善
释义
1. 秋台:秋天的观景台。
2. 菡萏:指莲花,这里特指莲花未开时。
3. 清池:清澈的池塘。
4. 半似红颜醉:形容莲花初开的娇羞姿态,如同醉酒的美人。
5. 凌波:形容莲花在水面上轻盈的姿态。
6. 暮时:傍晚时分。
去完善
赏析
《望莲台》这首古诗以描绘秋天莲花为主题,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风光的敏锐洞察力。诗中“秋台好登望,菡萏发清池”两句,首先奠定了诗歌的基调:秋天的莲台上,诗人登高望远,看到清池中的荷花正盛开着。这里的“菡萏”一词,指的是未开的荷花苞,而“发清池”则形象地描述了荷花在清澈的水面上绽放的美景。
接下来“半似红颜醉,凌波欲暮时”两句,诗人用红颜比喻盛开的荷花,形象生动。其中“半似红颜醉”意味着花朵已经盛开,犹如喝醉了酒的美人,呈现出一种娇媚的姿态;而“凌波欲暮时”则描述了荷花在傍晚时分,迎着微风摇曳生姿,宛如在水面翩翩起舞。这两句诗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荷花的赞美之情,同时也营造出了一种恬静美好的意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望莲台》是唐朝诗人朱景玄的一首五言诗。朱景玄生活在唐朝中期,约公元756年至840年之间,这一时期正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过渡期。他在青年时期就已经显露出文学才华,然而科举考试屡次不第,这对他的心灵产生了不小的打击。后来,他转向从事史学研究,并在唐宪宗元和年间担任过翰林院修撰。
在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下,朱景玄因为对莲花有着特殊的情感,于是写下了这首描绘莲花的美丽和品格的五言诗。望莲台的意象代表了诗人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表达了诗人高尚的品质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通过描绘莲花的美好品质,诗人寄托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理想情操。在时代背景方面,当时的唐朝社会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政治腐败、宦官专权、边疆不稳等问题日益严重。在这样的环境下,诗人以莲花为象征,表达了对正直、高洁精神的渴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