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溪东岑望天都山

标题包含
溪东岑望天都山
目望浮山丘,梯云上东岑。群峰争入冥,巉巉生太阴。 昔贤此升仙,结构穷耸深。未晓日先照,当昼色半沉。 风泉雪霜飞,云树琼玉林。大道非闭隔,无路不可寻。 窥镜澄夙虑,望坛起敬心。一从呼子安,永绝金玉音。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抬头仰望那漂浮在山水间的山峰,顺着云梯登上了东方的山巅。一群群高峰争相进入视线,嶙峋的山石矗立在夜幕之中。古时候的贤人曾在这里寻求成仙之道,他们在山中建筑的高塔显得幽深而富有诗意。日出时分,阳光还未照耀大地,天空却已半明半暗。风吹动着泉水、白雪和寒霜,仿佛仙境中的白云、绿树和琼瑶般的玉石。道路的尽头并非封闭隔断,而是无处不可以寻找探索的秘境。通过镜子来理清以往的忧虑,望见神坛时心生敬意。一旦呼唤子安的名字,永恒的告别便成了金戈铁马的故事。
去完善
释义
1. 溪东岑:溪指滁水,岑是石山。溪东岑是滁水东边的小山坡。 2. 浮山:这里指的是江苏盱眙县的浮山。 3. 梯云:登云梯之意,即攀爬登上山顶的阶梯。 4. 东岑:溪东岑的山顶部分。 5. 巉巉:形容山峰峻峭。 6. 太阴:原意是月亮,此处用来形容山巅阴暗处。 7. 昔贤:过去的贤人,在此应指陶渊明。 8. 结构:房屋建筑。 9. 大道:这里指的是通向天都山的道路。 10. 窥镜:通过镜子观察自己。 11. 望坛:指向祭坛拜望祈求神灵。 12. 呼子安:这里的"子安"指的是东晋诗人陶渊明。
去完善
赏析
本诗描述了作者登上溪东岑时的所见所感。首先,“目望浮山丘,梯云上东岑”表达出在登山过程中视野逐渐开阔的过程,给人以由低向高、步步高升的感觉。接下来,“群峰争入冥,巉巉生太阴”通过对群峰景象的描绘,展现出一片静谧深邃的氛围,使得画面立体且层次分明。 “昔贤此升仙,结构穷耸深”则暗示此处曾是古人修仙的地方,通过对往昔仙人逸事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古人的敬仰和怀念之情。而在描绘山水景色时,“未晓日先照,当昼色半沉” 将日出与日落间的景色巧妙结合在一起,体现了时光的流逝与永恒之美。 接下来的“风泉雪霜飞,云树琼玉林”通过风、泉、雪、霜、云、树等多种自然元素的交织,进一步描绘了溪东岑壮丽多彩的自然风光,展现出一幅栩栩如生的山水画。最后, “大道非闭隔,无路不可寻”体现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意味着生活中不存在无法克服的困难和阻碍,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就能勇往直前。 整体来说,这首诗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和细致的描绘手法展现了溪东岑迷人的自然风光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也激励人们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保持坚定信念,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溪东岑望天都山》是唐朝诗人朱景玄的一首山水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年)。朱景玄在贞元年间的宦途并不顺利,他曾因官职被贬至江苏一带。在这段时间里,他游历了江南的许多名山胜水,这首《溪东岑望天都山》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当时正值安史之乱后的中期,唐朝国力相对衰弱,社会矛盾较为尖锐。然而,江南地区却相对安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成为文人墨客避乱栖息的好去处。朱景玄在这个时期寓居江南,对这里的山川景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在此过程中创作了许多描绘江南风光的诗篇,《溪东岑望天都山》就是其中之一。 在这首诗中,朱景玄以溪东岑为视点,描绘了天都山的雄姿。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天都山的壮丽景色,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虽然朱景玄在贞元年间的遭遇并不如意,但他的诗篇却流露出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热爱。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