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胡曲
都护新灭胡,士马气亦粗。
萧条虏尘净,突兀天山孤。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前线刚消灭了敌人侵略者,战士们气势昂扬。战场肃清了外敌,孤立的天山显得更为雄壮。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都护:指边疆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
2. 灭胡:消灭北方游牧民族,这里指平定边疆战争。
3. 士马:士兵和马匹,代指军队。
4. 气亦粗:士气高涨。
5. 虏尘:指敌方势力尘土飞扬,比喻战事。
6. 净:指战事平息,边疆安宁。
7. 突兀:形容山势陡峭险峻。
8. 天山:在新疆境内,此处为泛指边塞的雪山。

去完善
赏析
《灭胡曲》岑参此诗描绘了一场胜利的战斗之后,战场的萧条景象。首句“都护新灭胡,士马气亦粗”以叙述的方式表达出战斗的胜利以及战士们气势如虹的状态。次句“萧条虏尘净”则反映出战争胜利后的和平与寂静。末句“突兀天山孤”以天山的孤独形象隐喻着战士们在战争中的英勇和孤独。这首诗既展示了战争的残酷性,又表现了战士们的英勇品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灭胡曲》是一首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乐府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754年至755年之间,此时的唐朝正处于安史之乱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诗人岑参在这个特殊时期奉命出使边塞,亲身经历了战争的残酷和戍边将士的英勇。他创作这首《灭胡曲》的目的是为了鼓舞士气,表达对朝廷平定叛乱的期许和对戍边将士的支持。
在那个时代,唐朝的国力虽然已经逐渐衰弱,但仍然保持着一定的疆域。然而,边疆地区的民族矛盾和战乱频发,使得这个曾经的盛世帝国陷入了一场空前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岑参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同情心,将战争的残酷和戍边将士的无畏描绘得淋漓尽致。他用激昂的诗句,为那个时代的百姓和人民军队注入了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
总的来说,《灭胡曲》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诗人岑参为了表达自己对战争的关注和支持而创作的。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还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线索。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