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直秘阁
蓬阁清虚称野情,华阳巾稳葛衣轻。
垂帘不见喧嚣事,尽日唯闻禽鸟声。
小桧影中铺砚席,短槐阴下著茶铛。
却愁穷巷晚归去,尘土满街冲热行。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乡间茅屋清幽蕴藏着旷野之情,华阳巾安稳佩戴在轻便的葛衣上。
拉起窗帘隔绝外面的嘈杂琐事,整天只听见林间的鸟鸣之声。
松树下铺开笔墨纸砚,槐荫下摆上茶具品茗。
只是担心傍晚走在狭窄的乡间小路,尘土飞扬的热风中有些担忧。
去完善
释义
蓬阁:指蓬蒿门巷中的楼阁,此诗作者用“蓬阁”借指自己此时所在的地方。
清虚:清静虚无的境界。
野情:此处指作者的野外情趣和生活态度。
华阳巾:一种头巾,相传为东汉马融所创制,后代文人常戴。这里用以表明作者闲适的生活态度。
葛衣:葛布制成的衣服,轻薄透气,适合夏季穿着。
尽日:整日。
禽鸟声:指周围环境宁静,只听到鸟儿的叫声。
小桧:小灌木丛。
短槐:矮小的槐树。
茶铛:煎茶的器具。
穷巷:简陋的街巷,这里是作者的住所。
尘土满街:形容街道尘土飞扬的景象。
冲热行:在炎热的天气中行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作者在夏日隐居山林、亲近自然的情境,表现出诗人渴望摆脱世俗纷扰、追求宁静生活的情怀。
首联“蓬阁清虚称野情,华阳巾稳葛衣轻”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作者所处的环境:清幽的草屋与身穿轻盈葛衣、头戴华阳巾的作者形象相得益彰,展现出一种远离尘嚣的隐逸氛围。
颔联“垂帘不见喧嚣事,尽日唯闻禽鸟声”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享受到的宁静和愉悦。帘外世界的喧嚣都被屏蔽,每天只能听到鸟语虫鸣,这恰恰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宁静和对自然的眷恋。
颈联“小桧影中铺砚席,短槐阴下著茶铛”则通过描绘诗人在树荫下的生活和活动,表现出诗人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书案上,诗人煮茶品茗,这情景令人陶醉。
然而,尾联“却愁穷巷晚归去,尘土满街冲热行”笔锋一转,作者又担忧着回归尘世后可能会遭遇的困扰。傍晚时分,当诗人离开草屋返回家乡时,看到尘土飞扬的街道,不禁心生忧虑。这里体现了诗人内心深处依然无法彻底割舍尘世的牵绊,展现了诗人既想隐居又不甘泯然众人的矛盾心态。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夏日直秘阁》是宋代文人李至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可以确定在宋太宗至道年间(995-997年),这一时期是北宋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繁荣的时期。诗人李至曾任翰林学士,深得皇帝信任,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在这一时期,李至的人生际遇相对较好。他在朝廷任职,受到皇帝的赏识,生活较为安逸。然而,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时常关注民生疾苦,诗歌中也常常流露出对百姓生活的关切之情。
这个时期的北宋社会,虽然政治相对稳定,但民间矛盾依然突出。一方面,由于官僚腐败、土地兼并等问题,农民的生活困苦;另一方面,随着科举制度的推广,士人阶层逐渐崛起,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实现人生价值。这种社会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李至的诗歌创作,使他更加注重表达自己对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