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雨
沈烟漠漠晦平皋,尽日空蒙阻出遨。
窗打纸声闻红点,槛飘花影见凝膏。
依稀恨曲添鸣溜,怅望啼粧在小桃。
何假锦障泥看麦,门前芳草绿于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天空中淡淡的烟雾弥漫在宁静的田野,整日连绵不断,阻挡了我们的外出游览。窗外的风声和雨声像是听到红色斑点从纸上划过的声音,门槛旁的花影显现出油脂凝固的痕迹。仿佛可以听到怨曲的旋律伴着溪流声流淌,惆怅地看着泪痕点缀着小桃的脸颊。哪里有理由借用锦缎来做遮挡灰尘的帘子来看麦田,门前的青草比衣袖还要翠绿。
去完善
释义
1. 沈烟:指烟雾笼罩。
2. 漠漠:广大的样子。
3. 平皋:平坦的田原。
4. 空蒙:形容云雾弥漫的样子。
5. 出遨:外出游玩。
6. 纸声:雨滴打在窗户上的声音。
7. 红点:雨滴敲击窗户,形成红色的斑点。
8. 槛飘花影:风吹过,花影在栏杆上摇曳。
9. 凝膏:凝结的油脂,这里指的是雨水。
10. 恨曲:悲恨的曲子。
11. 鸣溜:形容雨水流淌的声音。
12. 怅望:惆怅地远望。
13. 啼粧:泪水沾湿的妆容。
14. 小桃:即初开的小桃花。
15. 锦障泥:用锦制成的马衣。
16. 芳草绿于袍:草比衣服还绿。
去完善
赏析
赏析:这首《喜雨》是李至所写的一首描绘春雨景象的诗。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生动地描绘了春雨蒙蒙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喜悦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的开篇,“沈烟漠漠晦平皋,尽日空蒙阻出遨”,描绘了春雨弥漫、烟雾笼罩的田野景象,以及因阴雨连绵而无法外出游玩的无奈。这两句诗将读者带入了春雨中的世界,让人感受到了春雨的湿润和朦胧之美。
接着,“窗打纸声闻红点,槛飘花影见凝膏”,诗人通过窗纸上的雨滴、门槛旁的花影等细节,进一步展现了春雨的细致与美好。这两句诗运用拟人手法,让读者仿佛听到了春雨敲打窗户的声音,看到了春雨滋润下的花朵摇曳生姿,生动地展现了春雨给大地带来的生机与活力。
随后,“依稀恨曲添鸣溜,怅望啼粧在小桃”,诗人借用了曲径通幽、小桃初红等意象,表达了对春雨的喜爱和对春天的期待。这两句诗通过描绘曲径、小桃等景致,展现了春雨后的生机盎然,也传达了诗人对春雨带来的美丽景色的赞美。
最后,“何假锦障泥看麦,门前芳草绿于袍”,诗人以锦障泥、门前芳草为喻,表达了对春雨滋润下的大自然的感激之情。这两句诗暗示了春雨对于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性,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热爱和对自然生态的关注。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春雨的美景和对春雨的喜悦之情,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喜雨》是唐代诗人李至所创作的咏雨诗。这首诗描绘了久旱逢甘霖的喜悦之情,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切以及对风调雨顺的期盼。
首先,从创作时间上来看,此诗作于唐代中期,这一时期正值唐玄宗后期至安史之乱前夜,社会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诗歌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其次,关于作者的人生际遇,李至生平事迹不详,但从其作品来看,他关注民生、热爱自然,曾写下许多描绘田园风光的诗篇。在《喜雨》一诗中,他以饱蘸深情的笔墨记录了久旱之后的一场及时雨,反映出诗人对于百姓生活的关切和对于美好社会的向往。
再者,当时的社会背景中,农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久旱则农业受损,百姓生活困苦。因此,这场及时雨对于农民来说是重大的福音。诗人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现象,并将其融入诗中,充分体现了其对民生的关心和对国家发展的责任。
去完善
相关诗词
至性灵迂僻学术空虚幸逢好古之君获在藏书之府惟无功而禄重招髦彦之讥而多病所萦实喜优闲之任居常事简得以狂吟因成恶诗十章以蓬阁多余暇冠其篇而为之目亦乐天何处难忘酒之类也尘黩英鉴幸赐一览下情不任兢灼之至 其一
至性灵迂僻学术空虚幸逢好古之君获在藏书之府惟无功而禄重招髦彦之讥而多病所萦实喜优闲之任居常事简得以狂吟因成恶诗十章以蓬阁多余暇冠其篇而为之目亦乐天何处难忘酒之类也尘黩英鉴幸赐一览下情不任兢灼之至 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