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小园独坐偶赋所怀
歌舞林亭不外求,朝回多著道衣游。
蔷薇点缀勾栏好,薜荔攀缘怪石幽。
泥浸落花红片湿,鸟啼深树绿阴稠。
春风去便还经岁,莫负芳菲醉即休。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文艺优雅的歌舞场与亭台之间,我们无须向外寻求美好。每天早上返回时,我们都可以穿著轻松的衣服,尽情地游憩其中。
周围的景致美不胜收,有繁茂的蔷薇装点著勾栏之美,也有薜荔攀爬著怪石,更显清幽别致。地上落满被雨水浸泡的花瓣,湿润而鲜艳,树木深处传来鸟儿的歌唱,树叶的绿色越发浓密。
春风一来就离去,可能明年才会回来,所以我们要珍惜眼前这美好的时光,勿让花儿的芬芳流失,让我们一起陶醉在这美丽的春天吧!
去完善
释义
1. 歌舞林亭:指歌舞娱乐的场所,“林亭”是这些地方的泛称。
2. 外求:指外出寻求。
3. 朝回:指从朝廷办公回来。
4. 多著道衣游:常常穿著道家的衣服去游玩。
5. 蔷薇:一种常绿的蔓生灌木,花型美观。
6. 点缀:装点,装饰。
7. 勾栏:古代的栏杆。
8. 薜荔:一种常绿藤本植物。
9. 怪石:奇特形状的石头。
10. 幽:这里指清幽的环境。
11. 泥浸落花:泥土湿润,落下的花朵被浸泡在泥水中。
12. 红片湿:指花瓣的颜色因潮湿而显得更加鲜艳。
13. 鸟啼深树:鸟儿在树林深处鸣叫。
14. 绿阴稠:绿树成荫,枝叶茂密。
15. 去便还经岁:意思是离开之后很快就会回来,经过一年又再次回到这个地方。
16. 莫负芳菲:不要辜负了美好的景色。
17. 醉即休:陶醉其中就尽情享受。
去完善
赏析
《奉和小园独坐偶赋所怀》是一首描绘春日园林美景的诗作。诗人以闲适的心情游览自家庭院,欣赏花树、怪石、绿水等景致,表达了享受自然、珍惜春光的意趣。
诗歌的首联描写了诗人在春天的闲暇时光里,身着道袍在自家花园中游玩。“歌舞林亭不外求”表现的是一种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强调诗人并不需要追求外在的名利声色,也能过上愉悦的生活。次句中的“朝回”指的是诗人上朝归来,这里揭示了诗人官职地位的显赫,表明他的生活颇有格调。
颔联描述了花园中的各种景观:“蔷薇点缀勾栏好”展示的是盛开的花朵装点着亭台的秀丽;“薜荔攀缘怪石幽”则是以攀援的藤蔓衬托奇形怪石的幽静。这两句共同构成了一幅五彩斑斓的画面,展现了诗人对小园美景的热爱。
颈联则进一步刻画了花园环境的生机与活力:“泥浸落花红片湿”以花瓣漂浮在水面上的情景渲染出浓郁的春天气息;“鸟啼深树绿阴稠”则以鸟儿的鸣叫声和茂密的树叶来营造静谧的氛围。整联用形象生动的笔触勾勒出春天的活力与宁静。
尾联是诗人的感想与期待:“春风去便还经岁,莫负芳菲醉即休。”这是诗人对于春风吹拂以及花期短暂的感叹。他期盼人们能够抓住春天的美好时光,尽情地陶醉在花海之中,不要让青春年华白白流逝。这流露出作者热爱生活、珍视自然的积极人生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奉和小园独坐偶赋所怀》是唐朝诗人李至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年),正值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在诗歌领域,这一时期被称为“晚唐”或“五代十国”时期。
在贞元年间,李至的生活并不如意。他虽有一身才学,却始终未能得到朝廷的重用,只是担任了些小官职。这使得他对现实社会产生了强烈的失望和不满。与此同时,唐朝的政权逐渐衰弱,各地战乱不断,民不聊生。这种社会现实对李至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此背景下,李至创作了这首《奉和小园独坐偶赋所怀》。诗中,他以细腻的情感描绘了自己在小园独坐时的所见所思,表达了对自己命运的感慨和对理想的追求。诗句中的情感真挚深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去完善
相关诗词
至性灵迂僻学术空虚幸逢好古之君获在藏书之府惟无功而禄重招髦彦之讥而多病所萦实喜优闲之任居常事简得以狂吟因成恶诗十章以蓬阁多余暇冠其篇而为之目亦乐天何处难忘酒之类也尘黩英鉴幸赐一览下情不任兢灼之至 其一
至性灵迂僻学术空虚幸逢好古之君获在藏书之府惟无功而禄重招髦彦之讥而多病所萦实喜优闲之任居常事简得以狂吟因成恶诗十章以蓬阁多余暇冠其篇而为之目亦乐天何处难忘酒之类也尘黩英鉴幸赐一览下情不任兢灼之至 其三
至性灵迂僻学术空虚幸逢好古之君获在藏书之府惟无功而禄重招髦彦之讥而多病所萦实喜优闲之任居常事简得以狂吟因成恶诗十章以蓬阁多余暇冠其篇而为之目亦乐天何处难忘酒之类也尘黩英鉴幸赐一览下情不任兢灼之至 其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