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题义门胡氏华林书院

标题包含
题义门胡氏华林书院
墙头翠色云分岭,井底泉声瀑落崖。 讲席日闻谈俎豆,书厨时见整竿牌。 野猿有果频窥槛,山鸟无人忽下阶。 好是鲁儒争就学,不辞千里过江淮。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围墙上绿色葱茏如同云朵般点缀着山脉,而水井旁的泉声则如瀑布般落下山崖。每天都能在讲堂上听到关于礼乐的讨论,书房中也不时会整理竹简和木牌。野猿因为果实频频向栏杆处张望,山中鸟儿在无人之际突然飞下台阶。大家都争着向儒家学习,为了求学不远千里跨过长江和淮河。
去完善
释义
1. 义门:指山东曹县义门镇。 2. 华林书院:位于山东省菏泽市曹县义门镇的一座书院,相传为北宋时期胡姓家族所创建。 3. 翠色云分岭:形容书院周围的环境美丽,山岭如同翠色的云彩分开。 4. 井底泉声瀑落崖:描述书院周围的景观,从水井中可以听到瀑布落在山崖上的声音。 5. 讲席:讲学的处所或讲台。 6. 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这里借指儒家经典。 7. 书厨:存放书籍的地方。 8. 整竿牌:整理竹简的书签。 9. 窥槛:透过栏杆观看。 10. 鲁儒:指孔子的弟子及后代传人的学者。 11. 不辞千里过江淮:形容远方学子来此书院求学的热忱。
去完善
赏析
首联“墙头翠色云分岭,井底泉声瀑落崖”描绘了华林书院周围的自然景色:绿树掩映中,层层翠色恍若云端的分界线;幽深的井口旁,水流声仿佛瀑布般从悬崖上倾泻而下。这些景象富有生动感和立体感,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书院之中。 颔联“讲席日闻谈俎豆,书厨时见整竿牌”描述了书院的日常活动。在讲学论道的课堂上,每日都能听到学者们谈论古代礼器的故事;书橱中时常摆放着整理整齐的竹简和木牍。这些细节体现了书院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颈联“野猿有果频窥槛,山鸟无人忽下阶”则渲染了书院周围的宁静与和谐。野生猿猴因为果实成熟而频繁出现于书院窗前;山间的鸟儿在没有打扰的情况下,突然飞到台阶上觅食。这些情景表现了书院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以及学者们在此不受干扰地探究学问。 尾联“好是鲁儒争就学,不辞千里过江淮”赞美了学者们渴望知识、不畏艰辛的精神风貌。他们为了求学不远千里跋涉至华林书院,犹如古代儒家学者那般执着追求真理。作者通过对比表达了对于学者们的钦佩之情,也为整首诗营造了一种积极向上、锐意进取的氛围。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描绘华林书院风光的诗篇,诗名为《题义门胡氏华林书院》,出自宋代诗人李至之手。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965年至974年之间,当时宋朝初建,科举考试逐渐兴起,士人文化繁荣发展,书院制度日益完善。 在这个时期,李至经历了人生的高峰和低谷。他曾因才华横溢而受到皇帝的赏识,被任命为翰林院学士,负责起草朝廷的诏书文告。然而,他后来又因为官场斗争而被贬谪到地方,内心充满了失落和无奈。 在这段时间里,李至游历了许多地方,包括江南一带的书院。他在这些书院中看到了教育的繁荣和发展,也感受到了士人阶层的凝聚力和社会责任感。于是,他将自己的感慨和对教育的关注融入到了这首《题义门胡氏华林书院》中。 在这首诗中,李至通过对华林书院的描绘,表达了对书院教育的热衷和期许。他希望书院能够成为培养人才的摇篮,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同时,他也借这首诗表达了自己虽然遭受挫折,但仍坚定信念,期待有朝一日能够重新为国效力的心愿。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