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犬歌呈修史钱侍郎
宫中有犬桃花名,绛缯围颈悬金铃。
先皇为爱驯且异,指顾之间知上意。
珠帘未卷扇未开,桃花援尾常先至。
夜静不离香砌眠,朝饥祇傍御床餧。
彩云路熟不劳牵,瑶草风微有时吠。
无何轩后铸鼎成,忽遗弓剑弃寰瀛。
迢迢松阙伊川上,远逐龙輴十数程。
两眦涟涟似垂泪,骨见毛寒顿顦悴。
万人见者倍伤心,微物感恩犹若是。
韩卢备猎何足嘉,西旅充庭岂为瑞。
闻君奉诏修实录,一字为褒应不曲。
白鱼赤雁且勿书,愿君书此惩浮俗。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皇宫中有一只叫作桃花的狗,用红色的丝巾围着脖子挂着金铃铛。
这狗狗深受先皇喜爱,能够懂得主人的每一个眼神。
每当未卷起的珠帘和未打开的扇子之间,这只狗总是率先出现在桃花后面。
在寂静的夜晚它不会离开香喷喷的台阶去睡觉,白天饿了只会靠在皇帝的床头寻找食物。
它对宫廷的道路非常熟悉,不需要人来牵引;有时候在微风中摇动着尾巴会发出声音。
当宫殿里的鼎炉被铸造完成的时候,突然间它就被遗忘了,独自留在遥远的松门和伊川上,跟随龙车走了十多里。
它的眼睛湿润像是流下了眼泪,毛发稀疏、身体瘦弱显得十分憔悴。
见到它的人无不感到悲伤,这样一只渺小的动物尚且如此感激恩情。
别的猎犬预备着狩猎并不值得称赞,西域的野兽来到宫廷并不能证明祥瑞。
听说你正在负责编写历史记录,我希望你能给这个故事一个公正的评价,而不是只记载那些白鱼和红雁之类的事情。
请把它写下来,以此警示那些浮躁的风俗。
去完善
释义
1. 宫中:此处指唐代皇宫内苑。
2. 桃花名:此处的“桃花”为诗中的主题犬种。
3. 绛缯:红色的丝织品。
4. 围颈:系在颈部。
5. 悬金铃:挂有金色小铃铛。
6. 先皇:这里指唐玄宗李隆基。
7. 为爱:因为喜欢。
8. 指顾之间:比喻时间短暂。
9. 上意:皇帝的意愿。
10. 珠帘:珍珠缀成的门帘。
11. 未卷:尚未打开。
12. 扇未开:谓门扉未开启。
13. 援尾:摇动尾巴。
14. 香砌:散发芳香的台阶。
15. 朝饥:早晨的饥饿感。
16. 秖:只,仅仅。
17. 傍:靠近,临近。
18. 御床:皇帝的座位或卧床。
19. 餧:喂养。
20. 彩云路:比喻通向皇帝的道路。
21. 瑶草:传说中的仙草。
22. 微物:微小的事物,这里指桃花犬。
23. 无何轩:唐代宫殿之一。
24. 铸鼎成:喻指国家大事已定。
25. 忽遗弓剑:突然间失去了皇帝的统治。
26. 弃寰瀛:放弃整个天下。
27. 迢迢松阙:远方的松柏树梢。
28. 伊川上:伊河之畔。
29. 龙輴:龙辇。
30. 两眦:眼睛的内角和外角。
31. 涟涟:形容眼泪流淌的样子。
32. 骨见毛寒:瘦弱不堪的样子。
33. 顿:立刻,马上。
34. 憔悴:瘦弱疲惫。
35. 万人见者:指看到这只狗的许多人。
36. 韩卢:古代一种有名的猎犬。
37. 备猎:狩猎准备。
38. 西旅:西边的游客。
39. 充庭:充满宫廷。
40. 岂为瑞:怎么能当作祥瑞之事。
41. 奉诏:接到皇帝的命令。
42. 实录:真实的历史记载。
43. 一字为褒:指对桃花犬的一字赞美。
44. 不曲:不偏袒。
45. 白鱼赤雁:古代作为祥瑞之物。
46. 且勿书:暂时不必记录。
47. 惩浮俗:纠正虚浮的风俗。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名为《桃花犬歌呈修史钱侍郎》,是一首描绘宫中珍贵宠物狗的诗歌。诗人通过描述桃花犬的外表、性格和遭遇,展现了皇帝的宠爱和对忠诚犬类的赞美。同时,诗人也借题发挥,以桃花犬的故事影射了皇帝的离世和国家局势的变化。
首先,诗人描述了桃花犬的名字、外观和饰品,强调了它的独特和尊贵地位。然后,诗人通过描述桃花犬的日常活动,如遵守皇帝的指示、陪伴皇帝睡觉等,展示了它对皇帝的忠诚和聪明才智。当皇帝去世后,桃花犬失去了依靠,远离宫廷,过着孤独的生活。尽管如此,它仍然保持着对皇帝的忠诚,这让诗人更加敬佩。
接着,诗人将桃花犬与普通的狩猎犬和国外进贡的宠物进行对比,强调了桃花犬的高贵品质。诗人认为,像桃花犬这样忠诚的动物,应该得到人们的尊重和赞美。最后,诗人向修史的钱侍郎表示敬意,希望他能将桃花犬的故事记录下来,以此警示那些追逐名利的人。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桃花犬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忠诚动物的赞美和对皇帝的哀悼。同时,诗人也借此提醒人们要珍惜忠诚的品质,反对追求浮华的风气。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桃花犬歌呈修史钱侍郎》是宋代诗人李至的作品。创作于公元987年,这是宋太宗端拱二年,即北宋中期。这一时期,北宋政权稳定,经济文化繁荣发展,诗歌领域出现了许多著名文人,如欧阳修、苏轼等。
李至在此时与钱易等人同为修史官,他在官场上颇受重视,然而作为文人却并未获得应有的名誉和地位。诗中的“桃花”可以看作是他内心的矛盾和对现实的无奈,而“犬歌”则是他对权贵的讽刺和自嘲。
在创作这首诗的时间段内,宋朝的政治体制基本确立,科举制度日益完善,士人阶层逐渐崛起,但也存在一些弊端。诸如官员腐败,科举制度下的人才选拔问题等。这些都给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钱易(961-1034),字希白,江苏无锡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官至翰林学士承旨。他与李至在修史过程中关系密切,共同探讨学术问题,推动了北宋文学和史学的发展。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