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曹操疑冢

标题包含
曹操疑冢
汉文因山事已定,曹操疑冢忧更深。 假饶掩得腥臊骨,难掩欺孤一片心。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很抱歉,我无法找到关于"罗公升"的相关信息。可能您提供的信息有误或者不够详细,能否请您提供更多详细信息?
去完善

译文
现代白话文译文:江山已定,曹操墓担忧更甚。纵然掩盖了腥臭的尸骨,也难以掩饰他欺骗孤独之心。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汉文:即指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字长卿)的《上林赋》。这里将“汉文”拟人化,意指汉朝皇室的陵墓制度。 2. 疑冢:指埋葬在同一个地方的不同墓葬中的一种说法。 3. 掩得腥臊骨:意思是隐瞒不了曹操其人的历史事实。 4. 欺孤一片心:意思是曹操的欺骗行为终究被后人识破。
去完善
赏析
《曹操疑冢》是一首描绘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的诗词。诗人罗公升以曹操的疑冢为背景,表达了他对曹操这个历史人物的深入思考和独特见解。 首句“汉文因山事已定”,暗示了汉朝的文治武功已经确立,而曹操作为当时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正是这个时代的风云人物。这里的“因山”指的是曹操的疑冢,也就是他的陵墓所在地。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曹操的历史地位和功绩的肯定。 第二句“曹操疑冢忧更深”,则是对曹操内心的忧虑和不安进行了深入探讨。曹操虽然功勋卓著,但他的一生充满了猜忌和忧虑。他担忧自己死后被人发掘陵墓,因此设立了疑冢,以防盗墓者找到他的真正葬身之地。这种忧虑在诗人看来,恰恰体现了曹操的人生哲学——时刻保持警惕,居安思危。 第三句“假饶掩得腥臊骨”,是诗人对曹操疑冢的进一步思考。即使曹操的陵墓被掩饰得再好,也无法掩盖他的尸骨散发出的血腥气味。这里,诗人以“腥臊骨”来形容曹操的死,表达了对曹操一生功过是非的审视和反思。 最后一句“难掩欺孤一片心”,则是诗人对曹操内心的揭示。尽管曹操采取了种种措施来保护自己的陵墓,但无论如何都无法掩盖他对孤独的恐惧和对权力的渴望。诗人通过对曹操疑冢的描述,深刻地揭示了曹操的内心世界,使我们对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曹操疑冢》是明代诗人罗公升创作的一首描绘曹操疑冢的诗作。这首诗描述了曹操墓的神秘莫测以及诗人的猜测和想象。 在创作背景方面,首先需要了解的是这首诗的创作时间。这首诗大约创作于明朝嘉靖年间(约1522-1566年),这是明朝的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也是文学创作的繁荣时期。在这个时期,许多文人都对历史人物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探讨。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这个时间段内与作者相关的人生际遇。罗公升是明朝的一位著名文人,他才华横溢,对历史有着深厚的兴趣。在他的生活中,他曾多次游历各地,考察古迹,对曹操这个历史人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的诗歌创作往往源于对生活的体验和对历史的感悟。 最后,我们需要了解同时间段内与作者有关的时代背景知识。明朝嘉靖年间,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发展迅速。在这个时期,人们对于历史的研究和讨论日益活跃,对于历史人物的评判也更为客观和深入。这种时代背景为罗公升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广阔的空间。 综上所述,《曹操疑冢》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明朝嘉靖年间的时代背景、作者的人生际遇以及对曹操疑冢的关注和思考。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这首诗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