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喜雨题周材老壁
大旱弥千里,群心廹望霓。
簷声闻夜溜,山气见朝隮。
处暑余三日,高原满一犂。
我来何所喜,焦槁免无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大旱蔓延千里,众人热切期盼甘霖。
屋檐水滴答作响,山中雾气晨曦时现。
离处暑尚有三日,田野已耕作满犁。
我为何欣喜?焦渴的土地免于泥泞。
去完善
释义
1. 大旱弥千里:形容干旱范围广大,影响深远。弥,满;千里,泛指广大的区域。
2. 群心廹望霓:众人盼望甘霖如等待彩虹出现一样急切。廹,同“迫”,急切;望霓,古人认为虹霓是降雨的象征,这里用来比喻对雨的期盼。
3. 簷声闻夜溜:听到屋檐滴水声,这是夜里下雨的迹象。溜,雨滴落地的声音。
4. 山气见朝隮:早晨的雾气升腾,可见山中湿气上升。朝隮,早晨的雾气。
5. 处暑余三日:意指秋天快要结束了。处暑,二十四节气之一,表示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
6. 高原满一犂:高原地区土地湿润,可以耕种了。犂,耕地。
7. 我来何所喜:为什么来到这里让我感到喜悦?这里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强调喜悦之情。
8. 焦槁免无泥:农作物由于缺水而枯萎,现在雨水来了,可以免于无收。焦槁,植物因干旱枯萎;免,避免;无泥,指庄稼丰收。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久旱之后的一场及时雨带来的喜悦心情。诗人以广大干旱景象起笔,表达了人们盼望甘霖的急切心情。接着通过檐滴之声和山气的流动,表现出这场雨后焕发生机的自然环境。最后,诗人以此行所见的高原新绿和自己的喜悦之情收尾,充分展现了秋天的清新与宁静。整首诗情感充沛,写景细致,将自然界的美好与人们对生活的热爱紧密相连,令人陶醉其中。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秋日喜雨题周材老壁》是南宋著名诗人王之道在公元1163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反映的是在秋日的时节,久旱逢甘霖的喜悦心情。
创作时期是南宋中期,当时南宋政权已经建立,但是北伐事业并未取得成功。虽然北方领土丧失,但南宋政权的文治发展却较繁荣,诗人在此背景下,写下此诗表达对丰收的期待和对周材老的友情。
王之道是南宋文人、官员,他热爱生活,关心民生,关注农民生活。他的许多诗篇都描绘了乡村的自然风光和农民的生活情景,反映出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在晚年时期,他辞官归隐,过着耕读自娱的生活,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