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第三云岩游山颂

标题包含
第三云岩游山颂
大鹏无伴遇天池,师子将儿绝后随。 昆仑触犯归行路,一吼吞云万像驰。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大鹏展翅飞向天池,狮子带领幼狮紧随其后。 穿越昆仑山巅踏上路途,一声怒吼吞云吐雾震慑万物。
去完善
释义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而宏大的景象,以大鹏、狮子和昆仑山为背景,展现了大自然的雄伟和壮观。诗人通过比喻和象征手法,传达了生命力的顽强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首先,诗中以大鹏、狮子和昆仑山三个形象分别代表了生命的力量、勇敢和坚韧。大鹏在无伴的情况下依然能遇到天池,意味着生命的自强不息;狮子带领着孩子勇往直前,展示了勇敢的传承;昆仑山的触碰则暗示了自然的力量不可挑战。这三个形象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力量的画卷。 其次,诗中的“一吼吞云万像驰”一句,以狮子的吼声比喻大自然的巨大能量,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这种敬畏不仅体现在对自然景观的欣赏,更体现在对生命力的尊重。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第三云岩游山颂》是北宋著名诗人、政治家苏轼的一首山水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089年,当时苏轼正在杭州担任知州。这是他在任职期间游历云岩山时所作,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这一时期,苏轼的人生经历了一系列的起伏。此前,他因与王安石的变法观点不合而被贬谪黄州,后又因政治斗争被召回京城,短暂任翰林院承旨。然而好景不长,他再次因政见不合而受到排挤,被外放至杭州。虽然身处逆境,但苏轼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积极地投入到政务和文学创作中。 在苏轼生活的时代,北宋正处于繁荣与动荡并存的时期。一方面,经济、文化发展迅速,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另一方面,政治斗争激烈,党争不断。苏轼作为一个有理想、有责任感的文人,始终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做出贡献。然而,他的理想往往受到现实的挫折,这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